有關西周樂舞的啟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1-07-15

有關西周樂舞的啟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11-18 回答

西周雅樂舞蹈文化編輯

西

周也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著力對前代的樂舞加以整理、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以漢民族樂舞為主體,包括其他少數民族樂舞的中國樂舞傳統,並制定了較系統的樂舞

制度。從、和的記載來看,雖然這三書成書較晚,有把周代樂舞理想化的成分,但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周代舞蹈確是舞蹈史上的一個

高峰——雅樂舞蹈文化的高峰。

西周強化樂舞的政治意義和教化作用,把傳統樂舞和當時新創制的樂舞加工整理,名為“六舞”或“六代之樂”,其中有:

、、、、、。根據的說法,《雲門》為黃帝時的樂舞,用以祭祀天神;《大章》

為堯時所創,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相傳為舜時的樂舞,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認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相傳為夏禹時的樂舞,用以祭祀山

川;《大濩》為商湯的樂舞,用以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大武》是表現周武王伐紂的樂舞,用以祭祀周的祖先。這就是周代雅樂的主要內容。“六舞”分為兩大類,

即“文舞”和“武舞”。《雲門》、《大章》、《大韶》、《大夏》屬文舞,舞時左手執龠(形狀像排簫的樂器),右手秉翟(用野雞尾裝飾的道具)。《大濩》、

《大武》屬武舞,舞者手裡拿著朱幹(盾)玉戚(斧)。

六代之樂都由大司樂掌管,主要教育貴族子弟,人們一般要到二十歲加冠成為成人時,才能學習,所謂“二十舞《大

夏》”。此外,西周還制定了“六小舞”,也是祭祀用的,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由樂師掌管,是貴族子弟年幼時學

習的必修課程。周代學習禮儀首先要學習樂舞,用樂舞教育來提高貴族子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的素質。“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勺”就是“龠”,舞“勺”是

文舞,即學習禮儀節奏。舞“象”,是武舞,手持干戈兵器以鍛鍊身體。正如荀子《樂論》所說:“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鏚,習其俯、仰、屈、

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西周制定了十分嚴格的樂舞制度,如對參加祭祀樂舞的人數,也明確規定了各方面的區別和限制,如”天子八佾,諸公六

佾,諸侯四佾”(《穀梁傳》)。一說:“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左傳》)舞佾的行列,採取數學開方的方法,一般一佾為八人,天子八佾

為六十四人,和陰陽五行有關,“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所以應八卦,故每佾又用八人,合而為六十四焉,則重卦之象也”(《樂記》)。佾數既是法定的,所

以如果諸侯用八佾,就要加以僭越的罪名。只有一個例外,在周公的封地魯國(今曲阜一帶),為了尊重周公,特允許魯國樂舞用八佾,到了西周末年“禮崩樂

壞”,魯國的大臣季氏“八佾舞於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文舞、武舞,總稱雅樂。“文以昭德”“武以象功”,藉以表現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武力,此後歷代相傳,如國家以揖讓得天

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唐杜佑《通典》)。周代的雅樂到了秦代只留傳《韶》舞和《武》舞(《樂府詩集》卷52)。漢魏以後有大的改革,

每逢改換朝代樂舞不相沿襲,但師法周代所制定的樂舞制度的精神,卻是千年一貫制。唐代以武力得天下,故先奏《神功破陣樂》,次奏《功成慶善樂》。江蘇盱眙

東陽漢墓出土有漢代文舞畫像磚,畫像中二女童左手執龠,右手秉翟,由此可推知文舞的概貌。

周代的庶民百姓一般都沒有享受舞蹈教育的權利,貴族子弟世子(王和諸侯的長子)、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才有這樣的

權利,只有少數“學士”,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擢升到下層貴族的行列裡。他們都在東序(大學)學習,春夏兩季學習干鏚,秋冬兩季學習羽龠。學習進

度是:13歲學樂誦詩,舞《勺》。成童(15歲)舞《象》,學射御,20歲成人而冠,開始學禮,舞“六舞”(見《禮記·內則》)。

為了保證樂舞制度的實施,周代建立了樂舞機構,由大司樂領導,宗伯主管禮樂,工作人員有1000多人。這裡也等級森

嚴,少數為低階貴族如大司樂為中大夫,2人;樂師為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下士16人,府4人,史8人,胥8人,徒80人(《周禮·註疏》),將近

1000人是一般庶民,名為上瞽、中瞽、下瞽、眡了、舞者(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旄人則掌管“散樂”和少數民族樂舞。但他們卻是樂舞在教育、表

演方面的主力。當時訓練非常嚴格,小胥的職責就是在排練中巡視,有怠慢懶散的就要鞭笞(《圖書整合》)。當時自皇帝到庶民都會舞蹈。這樣規模宏大,人數眾

多的樂舞機構,稱得上我國最早的舞蹈學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