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官職排位如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2-06-23

三國演義 官職排位如何??cuobai 2007-08-09

:平生喜愛“三國”故事,書存十餘種,時長十五載,讀達百餘遍。稍有閒暇,捧書或一覽到底,或精究某處。少時初讀之精裝本“三國”,已破舊不堪,且每頁皆有愚見二三處,有襲三國裴注之嫌。一日偶讀“隋唐”,書中為十八人排名,水滸更為梁山一百零八人排位,影響猶勝前者的三國卻無任何排名,豈不憾事?(蜀漢五虎將排名有侷限,故不採用)終於按捺不住熱血來潮,明知能力有限,也試為三國二十七人排位。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指正。

排名要無憑據,難以令人信服。此次為三國演義人物排名,故依據皆出自“三國演義”。眾所周知,三國長於謀劃、外交、軍事、政治,出色的人物太多,這裡只為武將二十七人排名,其餘加以時日必見天日。言歸正文。這二十七人具體排名及依據如下:

三國第一條好漢,非呂布莫屬。向來眾口一詞。有力的鐵證:三英戰呂布。當時張飛先與之交手,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隨後關羽助攻,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再後,劉、關、張三人鬥呂布,轉燈兒般廝殺,戰多時,呂布見不能勝,敗走。熟讀三國的人知道,凡武將對決,其一人有敗績,己方必有人或助攻,或施放冷箭,救之。唯呂布人中之龍,自然例外。為何?關張雙鬥呂布,己陣並無人相助。劉關張三人戰呂布,雖有敗績,也無人相幫。己陣每個人都相信呂布無人匹敵,相助,反而使呂布名譽受損。只此一戰,呂布三國第一當之無愧。恕不多言。

第二條好漢,爭議頗多。我以為非張飛莫屬。眾人驚訝,不是關羽?請看依據:其一,三英戰呂布雖揚名呂布,同樣稍攜帶張飛,只因劉關張三人,只有張飛與呂布交戰最長。呂布退居徐州,曾與張飛交手,兩人酣戰一百餘合,未分勝負。想來只有張飛能與呂布鬥百合以上。其二,張飛與紀靈戰不到十合,一矛刺殺紀靈。而關羽與紀靈戰三十合,不分勝負。由此可見張飛武藝在關羽之上。其三,張飛與馬超一天三次交手。一次戰百餘合,不分勝負;二次鬥百餘合,勝負不分;三次又戰二十餘合,馬超詐敗,飛錘擊張飛不中,張飛箭射馬超未果,再次平手。按理二人皆為三國第二。可一想,當時張飛年過四十,而馬超年僅三十餘歲,若張飛年少必勝馬超多矣!其它不多言。

第三條好漢,大家以為該是馬超了。錯,我認為,非許褚莫屬。依據:許褚與馬超一日交戰三次。一次戰一百餘合,勝負不分;二次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三次又鬥三十餘合,再次打平,似乎比張馬之戰還精彩。同樣問題,當時許褚已過四十,而馬超僅三十餘,若許褚馬超同齡,許戰敗馬不成問題,故排馬前。許褚與典韋之戰另議。

第四條好漢,乃典韋也。依據:典韋許褚之戰,從早至晚,足有二百餘合,不分勝負。其精彩程度不遜馬張、馬許之戰。為何排名在許褚之下?原因當時典韋有曹營眾多將領助陣,而許褚孤身一人,故排名*後。

第五條好漢,不用多想,非馬超莫屬。依據:能與張飛、許褚當世一流勇將打平,足見馬超武藝高強。何況民間有前表呂布,後表馬超之說。不再多言。

第六條好漢,大家一定大跌眼鏡,乃黃忠也。依據:黃忠關羽兩日交戰三次。一次,戰一百餘合,不分勝負;二次鬥五六十合,勝負不分;三次又鬥三十餘合,忠詐敗,箭射關羽盔纓根上,關方知黃有百步穿楊之能。當時黃忠年過六旬,而關羽僅四十有餘,若黃關同齡,關必為黃敗。暗殺夏侯淵,實為黃忠汗顏,為夏侯叫屈。恕不多言。

第七條好漢,非關羽莫屬。依據:關羽乃三國武將中最為傳奇的人物,故羅氏不惜筆墨寫關羽之忠義、武勇。三國武將與關羽交手的有三類。第一,關羽與三流武將交戰,刀下無活口,皆一二合斃命。過五關斬六將,最為精彩。第二,與二流武將交戰。關羽與管亥交戰,數十合間,斬管於馬下。與紀靈戰三十合,不分勝負。但再戰下去,紀靈必為關所殺,好在紀有自知之明,排副將替死。第三,與一流武將,情形頗為複雜,有些較為離奇。譬如溫酒斬華雄,是關羽津津樂道之事。事實究竟怎樣?汜水關前,華雄連斬三四員名將,甚是威風,被關羽溫酒斬殺,可信度不高。試想連紀靈都打三十合不分勝負,怎麼可能溫酒斬華雄?想必是羅氏曲筆,誇大其詞。再看白馬之役。與顏良戰,一刀斬顏良,屬偷襲,不是真實水平。試想,若關羽武藝高,何必用暗殺。只能讓人覺得關羽不如顏良,不得已才暗殺之。再如,與文丑戰,鬥不三合,斬文丑。可信度更低。顏良與徐晃戰二十餘合,徐敗走;徐晃竟然不敢跟文丑交戰。而徐晃卻能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合。可見,顏良、文丑武藝不在關羽之下。又如與黃忠戰二百合,勝負不分,有輕敵、急噪之因。倘若關羽真的武藝超群,能是這種心態嗎?故羅氏不惜筆墨寫關羽如何威猛,如何輕易斬顏良、文丑,實在叫人看不明白。(因關羽歷來為世人敬奉如神靈,故為其排名,必須講究一一例證)

第八條好漢,非顏良莫屬。依據:白馬之役,輕而易舉斬殺呂布舊將宋憲、魏續,曹營震怖。與徐晃戰二十合,徐敗走。可見顏良武藝之高。

第九條好漢,文丑也。依據:與趙雲戰五六十合,勝負不分。白馬之役,與張遼戰。未及交手,一箭射中頭盔,二箭射中面頰。可見文丑箭術不在黃忠之下。徐晃料敵不過,敗走,連戰的勇氣都沒有。像文丑這樣的勇將,被關羽幾下殺了,難以讓人信服。羅氏筆下,少有偷生之輩,要麼打勝,要麼被殺。故關羽交戰不是勝就是平,從沒打過敗仗。真好笑!

第十條好漢,非趙雲莫屬。依據:與文丑戰五六十合,勝負不分。與許褚戰三十合,不分勝負。與張合戰三十餘合,合撥馬敗走。可見趙雲武藝之高。單騎救主,乃趙雲最輝煌的事蹟,竟連殺曹操五十餘員名將。難怪劉備說趙子龍一身是膽。

第十一條好漢,龐德也。依據:與關羽一日戰兩次。一次,鬥百餘合,不分勝負;二次又鬥五十餘合,再次平手。龐德見不能勝,箭射關羽左臂。與許褚也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第十二條好漢,徐晃是也。依據:與許褚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更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合,勝負不分。

第十三條好漢,甘寧。依據:與曹洪戰二十餘合,洪敗走。大家應該知道,甘寧百騎劫魏營,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果不辱虎將之名聲。

第十四條好漢,曹洪。依據:滎陽之戰,全賴曹洪救得曹操性命。與甘寧戰二十餘合,洪敗。與馬超戰四五十合,氣力不加,洪敗。馬超素以勇猛名,曹洪尚能與之鬥四五十合,可見曹洪武藝不凡。

第十五條好漢,夏侯淵。依據:與黃忠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可見淵之英勇。誰料羅氏為言黃忠老當益壯,並證管袼占卜之準,故曲筆寫黃忠出其不意斬淵,真令人百思不解。

第十六條好漢,太史慈。依據:與孫策一日戰兩次。一次,戰五十合,不分勝負;二次,又戰五十合,再次打平。

第十七條好漢,張遼。依據:與夏侯敦戰,未言幾合,勝負不分。與張合鬥四五十合,不分勝負。與太史慈鬥七八十合,勝負不分。可見張遼武藝不凡。

第十八條好漢,夏侯敦。依據:與高順戰四五十合,高敗走。與呂布戰不數合,夏侯敗走。與徐榮戰數合,刺徐於馬下。

第十九條好漢,張合。依據:與張遼戰四五十合,不分勝負。與趙雲戰三十餘合敗走。與龐德戰數合,合退。與張飛戰二十餘合,合敗;又戰三五十合,合敗;戰十合,合詐敗。與黃忠戰二十餘合,合大敗。雖屢戰屢敗,但能與一流勇將鬥上幾十合,武藝不會太差。

第二十條好漢,周泰。依據:與沙摩軻戰二十餘合,斬沙。值得一提的是,濡須塢單騎救主,四番殺入重圍,救出孫權、徐盛。可見周泰之勇不減趙雲。

第二十一條好漢,曹仁。依據:與周泰斗十餘合,仁敗走。劫周瑜營寨中計,被吳將韓當、蔣欽、周泰、潘璋、徐盛、丁奉、陳武、呂蒙圍住,尚能引十數騎殺出重圍,足見曹仁之膽略。

第二十二條好漢,華雄。依據:汜水關一戰,與鮑忠戰,一刀斬鮑。與祖茂戰,一刀砍祖。與俞涉戰不三合,斬之。與潘鳳戰不多時,斬潘。可見華雄十分威風。至於關羽溫酒戰華雄,實不足信。

第二十三條好漢,曹彰。依據:與劉封戰三合,封大敗。與吳蘭戰不數合,一戟刺吳於馬下。要知道,吳蘭乃蜀中名將,被曹彰幾下殺死,足見曹彰勇不可擋。

第二十四條好漢,王雙。依據:與謝雄戰不三合,一刀斬謝。與龔起交馬三合,斬龔。與張嶷戰數合,雙詐敗,嶷趕來,被雙一錘打中。後為魏延暗殺,羅氏慣用手法,不可信。

第二十五條好漢,鄂煥。依據:與魏延、王平、張翼斗數合,被擒。與雍愷戰,一戟刺雍於馬下。與朱褒戰,刺朱於馬下。如此勇將,奈何孔明不知用。

第二十六條好漢,文鴛。依據:與鄧艾戰五十合,不分勝敗。文鴛單騎退雄兵,於數百員魏將中,幾番惡戰,殺退敵將。足見文鴛膽氣不亞於趙雲。

第二十七條好漢,魏延。依據:與文聘戰,從巳至未,不分勝負。與冷苞戰三十合,不分勝負;又戰不數合,捉冷。與龐德戰,未言幾合,延敗。街亭一戰,魏延兩次困在重圍,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最為炫耀的是一刀斬王雙,但屬偷襲,不足信。與張合一日三次交手,一次鬥不十合,延詐敗;二次鬥十餘合,又敗;三次戰不十合,延大敗。人皆言延勇,未曾尋出其勇之處,故武將排名居末,較為合理

三國演義 官職排位如何??亂跑的乞丐 2007-08-23

最大是天(比天子還大,算大吧,天子的父親)

三國演義 官職排位如何??網友2c6e9c4 2007-08-22

一個重要問題:

LZ問的是東漢、魏、吳還是蜀?

三國演義 官職排位如何??喝酒的貓咪 2007-08-15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僕: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定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勳: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勳。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勳。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勳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複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檯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檯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檯,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複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徵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徵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徵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徵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定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階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階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闢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定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階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階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勳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階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定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週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僕射尚書檯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僕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檯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闢除。書佐除諸曹外,因屬州郡長官親近屬吏,故又稱門下書佐。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復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階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階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祿於鄉、亭者稱為鄉侯、亭侯。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無難右部督三國吳置。禁軍無難營分左右兩部,均設督統之。故有是稱。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建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勳。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國史三國吳置,與左國史並掌修國史。

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衝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衝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敦為折衝校尉,後不置,蜀無。

左執法三國吳置,為御史臺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於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後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左護軍秦有護軍都尉。漢有護軍中尉,屬大司馬。東漢有中護軍,為將軍幕府之員,非朝廷列職。曹操為漢丞相時置護軍,後改稱中護軍,第四品,掌禁軍。後隨州都督置護軍,第五品。諸要鎮及將軍出征皆置諸護軍,第六品,其中有左護軍。吳蜀亦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