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食品新增劑有害身體健康?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07-12

那種食品新增劑有害身體健康?zhouhw_19712013-04-01

中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新增劑達1513種,美國則有2。5萬種

廣義上,所有加入食物並起特定作用的物質成分都可叫做食品新增劑。沒錯,廚房裡的鹽、糖、醋就可視為食品新增劑。不過,通常食品新增劑更多指向食品生產領域。按照1995年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食品新增劑是指 “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食品新增劑家族種類繁多。目前,中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新增劑已達1513種;而美國則有2。5萬種以上的不同新增劑,應用於2萬種以上的食品。食品新增劑中的老三樣——香精、色素、防腐劑,人們已耳熟能詳,而很多默默無聞的新增劑,也在為食物“增光添彩”。

作為食品的“附屬物”,新增劑善莫大焉——冰箱中的鮮蔬果汁,存放了三天卻沒有分層,全靠提高黏度的增稠劑;而分散劑和表面活性劑,能讓咖啡伴侶均勻分散入整杯咖啡;女生喜愛的酸奶和冰淇淋,眾多口味要靠香精的打理,好看的顏色則全憑食用色素。

再將目光轉向廚房,仔細看看醬油瓶的標籤。配料表上讓你覺得拗口的穀氨酸鈉、焦糖、山梨酸鉀、5-核苷酸鈉等,就是新增劑。老抽顏色濃重,那是新增焦糖色素的關係;有些醬油味道鮮美,那是添加了鮮味劑(穀氨酸鈉和核苷酸鈉)或氨基酸水解物;能保質6個月,則是防腐劑山梨酸鉀或苯甲酸鈉的功勞。

口香糖更是食品新增劑的“大匯演”。隨便拿起一瓶某品牌口香糖,配料表上會有一大串我們看不懂的化學物質—— 木糖醇、安賽蜜、山梨糖醇、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磷脂、香料、甘油、二氧化鈦、甜味素、被膜劑、抗氧化劑。這裡面,木糖醇、安賽蜜、山梨糖醇屬於人造甜味劑,不含糖分,這也正是廠家宣稱“有益牙齒健康”的原因所在;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則能保持口香糖內樹脂的可塑性,增加咀嚼感;是薄荷還是檸檬草口味,則取決於香料的新增;另外,口香糖表面有被膜劑,具有保質保鮮、上光防水的作用;抗氧化劑能防止其潮解和變質;口香糖不同的顏色,則仰仗各種色素的穩定發揮,檸檬黃靠檸檬黃鋁色澱,藍色則靠亮藍鋁色澱。

食品新增劑的出現,是食品生產商的狂歡。新增劑猶如神奇魔術手,“點石成金”般地改變了食品生產的面貌。它對人類的“口腹之慾”貢獻太多,難怪有人說,沒有食品新增劑,生活雖能繼續,但會暗淡乏味。

食品新增劑真的安全嗎

可人們現在犯難了,既然離不開食品新增劑,那它究竟安全嗎?

首先是天然與合成之爭。

現代人崇尚自然,認為天然的總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沒錯,有些天然產物的確比人工合成的好。以抗氧化劑和增稠劑為例,目前,抗氧化劑產品研究早已轉向天然,如天然維生素E、類黑精類、紅辣椒提取物、生薑提取物等。增稠劑也通常來自藻類、植物纖維,或從細菌分泌物中提取而來。此外,許多色素、香精,以及作為乳化劑的卵磷脂也來自植物。

然而更多時候,食品新增劑都需透過化學合成獲得,如乳化劑、防腐劑、消泡劑、糖替代品、食用酸鹼等。化學合成的物質,分子結構清楚,純正度高,更容易被調配新增。而天然的食品新增劑其組分多較為複雜,或含有雜質,不同批次間穩定性不盡相同,因此評估天然產物的安全性會更加困難,新增劑的純度和一致性也難以保證。

其次是有害與無害之爭。

一種物質被新增入食品,首先要考慮是否對人體有害。很多化學物質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透過食品安全性檢驗和毒理學測試後,方被允許加入食品。番茄醬的紅色要靠番茄紅素獲得,而蘇丹紅——能讓動物致癌的工業用染色劑,則必須禁用。其次,食品新增劑還必須符合食品等級生產流程,鹽酸、醋酸、燒鹼既是工業原料,還可作為食品新增劑使用,但應用於工業時其產品可能含有害成分,或純度不夠,這種等級的產品不能用於食品生產。此外,食品新增劑的用量也有限制。在美國,廣泛使用的乳化劑SSL使用濃度便不得超過0。15%。

最後是食品生產商可信與否之爭。

綜觀各種報道,導致食品新增劑安全危機的癥結在於,某些食品製造商並不嚴格遵守食品安全生產法規,導致新增劑超標或違規新增工業用原料,進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小作坊或廠家,對色素、乳化劑的使用“跟著感覺走”,沒有標準量化;為節省成本,有些廠家會新增大量功能相似的工業用化學物質,代替合格的食品新增劑。

上述種種,無疑讓人們憂慮食品新增劑是否安全。從食品工業角度看,食品新增劑既然進入食品生產,必然是經過嚴格的試驗,並被證明是安全可靠的。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食品新增劑的安全性仍備受爭議,惹人注目。一些使用多年的食品新增劑,正風波不斷。

那些被指責的食品新增劑

面臨信任危機的食品新增劑中,人造甜味劑首當其衝。

現代人為了健康,極力減少糖的攝入量。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糖更無異於“毒藥”。因此,那些具有甜味的糖替代品 ——糖精、阿斯巴甜成為食品中的常客。然而,一些研究資訊指出,人造甜味劑如糖精可能引起膀胱癌;阿斯巴甜等其他人造甜味劑還具有其他危害和副作用,甚至,多發性硬化症、阿爾茨海默氏病、腦瘤、神經錯亂及其他健康問題都被歸咎於人造甜味劑。

1879年被合成的糖精(saccharin),無疑是人造甜味劑的鼻祖。糖精甜度極高,是蔗糖的300~5 00倍。但沒過30年,糖精是否有害的爭論便開始了。

1960年,一項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導致膀胱癌的發生,隨後不同研究也表明糖精可能是一種導致動物癌症的物質。1977年,加拿大禁止了糖精的使用。美國迫於公眾對糖精甜味的喜好,而未禁止。隨後大規模研究表明,糖精與人類癌症發生沒有嚴格關係;糖精導致動物癌症的作用機理在人體中並不存在。2001年,克林頓總統簽署法令,撤銷了含糖精食品必須標明可能致癌的要求。目前,許多國家均允許使用糖精,僅對用量有所限制。

另一種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更是飽受批評。它於1965年被發現,現廣泛應用於無糖可樂、口香糖等上千種食品中。但在最初,有研究認為它可能與腦腫瘤發生有關,促使FDA遲未批准其作為食品新增劑使用。1980年,FDA召集獨立公眾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未發現其與腦腫瘤有關。1994年阿斯巴甜在歐洲被全面獲批,1996年FDA也取消了對阿斯巴甜的限制,允許其在任何食品中使用。

2002年,歐盟科學委員會審查大量關於阿斯巴甜安全性研究後,再次確認批准使用。但是,儘管如此,針對阿斯巴甜的批評質疑依然不斷,仍有研究指出其潛在的健康危害。

人們很少知道,喝咖啡時常需加入的咖啡伴侶也曾飽受詬病。原來,在傳統的西方喝咖啡習慣中,咖啡內需新增熱的全脂牛奶。這就要求牛奶來源新鮮,還必須防止變質,所以並不方便使用。上世紀60年代,雀巢公司開發了固體“牛奶”,被命名為“咖啡伴侶”。它呈乾粉狀,裡面含有酪蛋白和小分子乳化劑,還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以改善口感。

一小包咖啡伴侶便能替代一杯牛奶,人們戲稱其為“奶精”。後來,人們發現半固體的油類生產出的咖啡伴侶,穩定性更高、口感也更好,而某些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後,其理化性質便能滿足此要求。由此,氫化油開啟了奶精生產新時代。

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氫化油含有高濃度的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後者對人體沒任何益處,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奶精的生產面臨窘境。美國FDA審查研究後認為,正常人每天吃兩克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健康並無明顯影響。FDA進而規定,一份食品(比如240毫升飲料或半杯冰淇淋)中,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於0。5克,便可標註為“ 不含有”。而衝飲一杯咖啡所需的奶精裡,含有的氫化油不多,也無潛在的健康之虞。

人造甜味劑和奶精所遭受的質疑,無疑是食品新增劑發展歷史的最好例證。隨著科學發展進步,更多的研究和發現,終將令食品新增劑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