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歷史:李淵品嚐莜麵窩窩 石勒推廣蕎麵碗飥(2)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08-09

山西面食歷史:李淵品嚐莜麵窩窩 石勒推廣蕎麵碗飥(2)冰凝QLyl 2022-05-29

李淵在靈空山吃過莜麵栲栳栳

莜麥雖然沒有黍的種植歷史悠久,如今卻是山西頗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風味美食。山西莜麥的產量佔全國十分之一左右,這種喜寒涼的植物,主要產於晉西北晉東南山區。莜麥經過三生三熟之後,就做成了栲栳栳、搓魚魚、壓餄餎等美食。

特別是栲栳栳,更是晉北家常美食,因其有“牢靠”“和睦”的美好象徵,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都會蒸一鍋熱乎乎的莜麵栲栳栳。與栲栳栳搭配的最有講究的調和,就是羊肉臊子,把羊肉切碎加入調料,上屜與栲栳栳一同蒸出鍋,趁熱吃最合胃口。過去日子艱難時,多數人家是吃不上羊肉臊子的,都是蘸著酸菜湯吃,如今也有人還願意蘸著酸菜湯,作為一種風味調料。

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栲栳栳,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山西地方民歌《交城山》裡唱道:交城的大山裡,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麵栲栳栳和那山藥蛋。在解放前,山裡人能吃頓莜麵栲栳栳就是上等茶飯了,依飲食習俗習慣,好吃食自然是隻有在節日或者其它重大活動中才會端上餐桌的。

據有人考證“莜麵栲栳栳”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受人挑撥離間,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幷州(太原)留守。途經沁縣靈空山時,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一個男孩兒。一時半會兒無法離開,李淵便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莜麵“蜂窩”筒筒便被端了出來,李淵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莜麵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把製作“莜麵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莜麵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像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便把窩窩改稱為“栲栳栳”,不過如今晉北一些地方仍然有人叫莜麵窩窩。

也有說,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不過,若真是以栲栳栳來犒勞三軍,按照栲栳栳的製作工藝,怕是一時半會兒做不出來。無論莜麵栲栳栳的起源如何,都反映了這種風味食品在山西人餐桌上的地位,歷來被當稀罕吃喝,在過節、待客時捧上桌。

後趙明帝石勒和慈禧太后都讚揚過蕎麵碗飥

在說到地方風味時,蕎麵碗飥是山西頗有故事的地方風味小吃,飥為古代麵食稱謂,碗飥,就是以碗蒸制的一種麵食。以山西的柳林、平遙、保德三地最為有名。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受到西晉統治者壓迫。匈奴貴族劉淵打起了反晉旗號,從離石派大將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紮在柳林三郎堡。石勒軍糧不足,派兵四處購糧,購回的糧食多為蕎麥。糧食緊缺,兵士只能把蕎麥磨碎熬粥喝。一次幾個士兵外出,回來晚了,蕎麵粥已冷卻成塊,飢餓計程車兵把蕎麵塊切成條,隨便撒了些鹽,感覺味道還不錯。這個意外發現,讓他們很欣喜,於是把蕎麵切成長條,調以鹽、醋、蒜泥,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後,讓廚房試做。次日廚房做好,軍士飽餐一頓,精神大振,百姓嘗後也覺新奇,模仿著去做,從此柳林碗飥千年不衰。

碗飥在平遙多以白麵為料,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經平遙時,就吃過平遙碗飥,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平遙碗飥此後名聲大振。

保德碗飥,有素、葷之分,最興盛時期是光緒至民國年間,兩枚銅錢一個,賣碗飥店鋪僅縣城就有70多家。

與碗飥類似的還有一種小吃叫灌腸,也是用蕎麵製作,只是在蒸的方法上有些區別。用碗蒸叫碗飥,太原、清徐等地曾用腸衣灌蕎麵蒸制,叫灌腸。也有人說,叫灌腸,是因為蕎麵有清理腸道的作用,故名灌腸。

如今這種蕎麵製品在街頭小攤、星級酒樓皆有,近年更被製作為方便食品,讓其柔韌筋滑與香辣爽口走得更遠。

山西人的面是五穀雜糧,山西人的麵食更是千變萬化。對於山西人,麵食的意思是麵條、饅頭、花捲、包子、餃子、糖包、油璇、莜麵栲栳栳、灌腸、托葉子(蘸片子)、石頭餅……這是由於麵食的加工工藝不同造成的。

山西省烹飪協會曾考證,山西的麵食400多種,烹製法十餘種,有蒸、煮、炒、燜、炸、烤、烙、貼、燴、煎、汆……操作技法30餘種:擀、推、拉、剔、撥、削、壓、捏、搓、抿、折、滾、蘸、剪、切、戳、鏟、轉、攤……

山西面食製作的工具有餄餎床、抿面床、撥魚板、撥面刀、削麵刀、剪刀、稱盤、瓷盤、擀麵杖、石板、石頭子……面,看似單調的食材,卻在山西人手中創造出了各種花樣,這種原料單一,品種豐富的習俗,是人們追求飲食多樣化的智慧創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