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粗米線和昆明的粗米線一樣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09-23

湖南粗米線和昆明的粗米線一樣嗎^&^2020.09.29 回答

米粉是粗的 米線是細的 我覺得米粉好吃些7573

湖南粗米線和昆明的粗米線一樣嗎如若回到當初2016.05.10 回答

個人認為 過橋米線起源於建水 而非蒙自 建水的起源有憑有據 有名有姓 具體那年 那個人首創 甚至做法都有考察過的 而蒙自的起源書生一會姓楊 一會姓張 騙人都不過關 並且歷史上蒙自從沒有出過狀元

建水過橋米線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西側的雞市街頭處,有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

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街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咸豐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個舉止文雅、穿著講究的人來到他的館中吃米線。他叫劉家慶照他介紹的方法做出湯來配米線吃。方法是:取一塊生豬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後盛於一個大碗中,舀上一調羹熟豬油淋於豬脊肉薄片上並蓋上數片地椒葉子,然後再舀一大勺滾燙的草芽鮮肉湯氽入碗中,另用一個碗盛米線。店主人照此做好後,這顧客先用筷子在湯中攪拌片刻,再將米線挑入湯碗中吃起來。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橋街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進士,多年來在外省做官,回鄉後他仿照外省人“涮鍋子”的吃法,試用小粉水揉捏過的措脊肉薄片氽湯食用,其味異常鮮美。

劉家慶對他的這種吃法感到很好奇,問道:“大新爺(舊時建水人對當地的舉人,進士的尊稱),你的這種吃法叫什麼?”李景椿回答說:“我從橋東(鎖龍橋)來到橋西吃米線,人過橋,米線也過橋,我是吃過橋的米線。”

隨後,劉家慶採用李景椿介紹的方法烹製氽肉湯配米線賣,並以李景椿說的“過橋”來命名,“過橋米線”之名由此而來。劉氏經營過橋米線傳至劉世清沿襲了四代人,一直使用“過橋”之名。之後,在建水經營“過橋米線”的人多起來,主要有兩種經營方式:一種是湯和米線統一由經營者配製,備兩個碗,一個盛湯,一個盛米線,顧客買好後,用筷子先攪一攪氽肉湯再放片刻,將米線挑入湯碗中涮著吃。另一種是館子設在榨米線作坊的附近,館子專賣氽肉湯,顧客將湯買好後,抬到餐桌上,又到廚桌上取一把小筲箕去米線作坊的石缸處買米線,賣者將米線從石缸中抓入小筲箕內,顧客將米線控幹水後,把米線抬到桌前扒於湯碗中涮湯吃起來。這種經營形式較為常見,幾乎城內外榨米線的作坊附近都有專賣氽肉湯的館子或攤點。

從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以來,過橋米線湯的名目也多起來了,叫法也各有不同。主要有“鷺鷥抬魚”,即用草芽烹製的豬、雞、鴨肉湯氽用小粉水揉捏過的生豬脊肉薄片。漂在湯上的草芽喻為“鷺鷥”,落於湯下的肉片喻為“魚”;“象牙扒豬腳,”即用草芽烹製的豬、雞、鴨肉湯氽加工過的扒豬腳瘦肉條。“象牙”即草芽,萆芽有“象牙菜”的美稱;“雙鳳爭窩”,即用雞、鴨兩種肉烹製出來的高溫肉湯氽用小粉水揉捏過的生豬脊肉薄片。雞鴨被喻為“雙鳳”,肉湯喻為“窩”;“巧鳳戲豚”,也叫“巧鳳伴豚”,即用豬和雞肉烹製出來的湯氽肉、豬脊肉片。豚泛指豬。“雞肉”喻為“巧鳳”;“獅子滾繡球”,在碗中的豬脊肉薄片上放上數枚如桂圓大的酥肉團,再舀高溫肉湯氽入碗中,酥肉團在湯中滾動,“繡球”,酥肉團也;“四季長青”,先在湯碗中放入烹製熟的豬、雞、鴨、魚(剔除骨刺)四種肉塊或片,在肉上面放適量韭菜或豌豆菜嫩尖,再舀滾燙的高溫肉湯氽入碗中,漂在湯麵上的韭菜或豌豆菜一片青綠,象徵“常青”,四種肉象徵“四季”;“美鳳歸巢”,在上述的肉湯中放適量的汽鍋雞肉及湯,汽鍋雞喻為“美鳳”,碗中肉湯喻為“美鳳”迴歸的“巢”;“烏龍奔大海”,又叫“烏龍鑽蚱草”,即用豬、雞、鴨肉湯氽烏魚薄片,為過橋米線湯之上品。“烏龍”即烏魚,“大海”即肉湯,“蚱草”即薄荷、地椒等配料;“黃龍戲珍珠”,即用鱔魚片、青豌豆為主要原料烹製出來的過橋米線湯;“白頭翁”,即用冬瓜、大豆芽、豆腐皮、油炸或煎的豆腐片或絲,以香油為主要原料烹製出來的過橋米線湯,這是佛教信徒的素食佳品。這種湯只有在戒屠期間,如求雨,縣上辦大型的宗教活動時才賣。

從光緒年間以來,建水還出現過烹製菜餚配過橋米線賣的館子。有趣的是,秋、冬、春有藕的時節配一盤油煎熟藕蘸佐料吃過橋米線稱為吃“過十七孔橋米線”;配著一盤油煎荷包雞蛋吃叫“喜迎財”過橋米線,把蛋白喻為“銀”,把蛋黃喻為“金”,多是春節後離家到外地做生意或到箇舊幹礦的人買食。數人吃過橋米線可叫廚師定製一個油炸鯉魚,配著吃叫“鯉魚跳龍門”過橋米線,“跳”是“挑”的諧音,嘴喻為“龍門”,送子女外出讀書或任職多用之,有“望子成龍”之意。餐桌正中擺放著一具火鍋(建水人叫吃炊)供一桌(8人)配過橋米線吃為“八仙過海”。上述所舉都沿襲到建水解放初期。

光緒年間,建水的過橋米線傳到箇舊等地。民國初年,一個落戶於建水的名叫鄧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帶著家室到昆明羊市口處開“德鑫園”過橋米線館,建水過橋米線傳到了昆明。從此,在昆明經營過橋米線的餐館逐漸多起來,發展到全省,過橋米線便成了雲南省的一大名特風味食品。

至於蒙自的騙人傳說嘛 據傳說,過橋米線的新穎吃法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的雲南蒙自,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在風光明媚的蒙自縣城,有一個綠樹環抱、波光粼粼的南湖,如同翡翠,環境十分優雅。當時,有一個書生在南湖的湖心亭攻讀詩書,他的妻子每天前來送飯,因她家離島還有一段路,途中要經過一長座橋,經常飯一送到就都涼了。由於這書生求知心切,讀書十分刻苦,往往廢寢忘食,常食涼飯冷菜,以致身體日漸消瘦,妻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把家裡的老母雞殺了,用土鍋燉得香香的給書生送去,由於過度勞累,在路經長橋時忽覺身體睏倦,便在橋旁樹蔭下休息,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快落山了,想著止夫還餓著肚子,心裡十分著急,當她用手拿土鍋時,發現土鍋還會燙手,揭開蓋子一看,鍋裡還向外冒熱氣,仔細一檢視,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黃色的雞油,把大量的熱量封在湯內,一嘗,還很燙,真是喜出望外,急忙將飯菜送給丈夫趁熱吃了。由於明白了上述道理,聰明的妻子就變著花樣為丈夫做飯菜。她知道丈夫喜歡吃米線,就經常帶著佈滿雞油的滾湯、生薄肉片、米線和鮮嫩的蔬菜、佐料等,走過長橋送到湖心亭書房,書生把生肉片、蔬菜、米線、佐料放在湯中一燙即可食用,吃起來鮮香滑嫩,味美可口,營養豐富。由於她的精心調理,書生逐漸恢復了健康,精力十分充沛,讀書更加刻苦,最後考上了狀元。這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被群眾傳為佳話,因為妻子送飯時要經過長橋才到湖心亭,故而她發明的這種米線的吃法,被人們稱為“過橋米線”。後因書生考上狀元,故又稱“狀元米線”。

其實,過橋米線在吃的時候,米線在湯碗與米線碗之間,恰好搭成一座不斷的米線“橋”,也可謂之“過橋米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