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宗我部元親資料。。。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1-09-09

長宗我部元親資料。。。耳朵嗣時224 2014-12-17

長宗我部氏的起源諸說總體來說,長宗我部氏源自上古的歸化人中自稱秦始皇子孫的一支是通行的說法,但是各種資料在細微處卻存在著不同之處。太田亮在《姓氏家系大辭典》中提出長宗我部氏是蘇我氏的部曲——宗我部氏的後裔,由於居住在土佐國的長岡郡內,所以稱為長宗我部。這一說法也為海音寺潮五郎在其名作《武將列傳》中《長宗我部元親》中所吸收,海音寺將其與長宗我部氏的“秦氏說”糅合在一起,海音寺觀點的大體內容是:上古的大族蘇我氏與在文化上具有特殊才幹的秦氏關係密切,秦氏也得賴蘇我氏的庇護和支配而發展,後來秦河勝的子孫成為了蘇我氏在土佐地方的首領,居住在長岡的一支就以長宗我部為苗字,而居住在香美郡的一支則以香宗我部為苗字。要說到長宗我部氏的“秦氏說”就必須先簡略說明一下秦氏,秦氏是所謂秦始皇的子孫弓月君遠渡日本流傳下的一支,是日本古代所謂“歸化人”中最有力的氏族,其分佈以畿內為中心,東至關東常陸、下野,西至北九州的筑紫一帶,遍佈各處,一族繁衍發展很是繁榮。《三代實錄》中“元慶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條中記載,秦宿彌永原等男女十九人被賜予惟宗做為姓氏,永原等自稱是秦始皇十二氏孫功滿王和其子融通王的後代。《史料集覽》中的《長宗我部譜》中提出長曾我部氏的始祖最早是在伊勢桑名登陸日本,在桑名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遷移至土佐國本山鄉。一般日本史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秦始皇的十二世孫功滿王和其子融通王在仲哀朝、應神朝之時歸化,普洞王在仁德天皇之時受賜波多姓,至推古天皇之時秦河勝受領山城國葛野郡,其後河勝的後裔移居至信濃國更級郡小谷鄉,當地的稻荷山治田神社就是這支秦氏祭祀之處,就這樣一直以更級郡小谷鄉為本處定居繁衍直至平安末年。其後秦能俊在承久之亂時舉族遷往了土佐國長岡郡宗部鄉。宗部鄉位於物部川和國分川的下游的香長平野,自古就是土佐國的先進地帶,古代的國府也設立在此。其西南面的江村鄉,東南面的筱原鄉、大曾鄉也是天然的富庶之地,這樣的自然條件對於宗我部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南海通記》中記載,能俊在遷移至宗部鄉後即以曾我部為姓,治承四年(1180),源希義在土佐舉兵呼應源賴朝,宗我部氏跟從著香美郡的豪族夜須行宗響應希義。——希義是賴朝之弟,在平治之亂之後被流放至土佐國介良莊。最後希義受到平家的攻擊而敗死。雖然諸說紛紜,而且多有牴牾,但是可以肯定是長宗我部氏是在鎌倉時代之際由信濃遷移至土佐而成為當地的地頭豪族的。土佐國的宗我部氏共有兩支:一支就是本文的主角長宗我部氏,另一支則是香宗我部氏。兩支雖然都以宗我部為苗字但是,兩支源出卻是截然不同。香宗我部氏的氏源是清和源氏義光流一條氏流,義光的三代孫、甲斐武田氏的始祖武田信義之子次郎忠賴以一條為苗字,忠賴之子秋通則又改苗字為中原。其後因為勳功受任香美郡宗我部鄉和深淵鄉的地頭,於建久四年(1193)從甲斐遷移過來,遂以香美郡香宗城為主城,定居土佐。後改苗字為宗我部,又為了區分長岡郡的那支宗我部氏而改稱香宗我部氏,而其家紋卻一直沿用了象徵著武田一族的割菱。長宗我部氏的起源諸說 長宗我部元親(長宗我部元親,ちょうそかべもとちか,1539年—1599年7月11日),為日本戰國時代【四國地區】的大名,史稱【土佐之出來人】。長宗我部家是著名的【歸化人(大陸移民)】後裔,可能有中國血統,其姓取自定居地附近一條名為【宗我】的河流,因此子孫遂分為「長」宗我部和「香」宗我部兩個分支。長宗我部元親是第21代家督(族長)國親的嫡長子,幼名彌三郎;因自幼體弱多病、深居簡出而顯得面板白皙、性格陰沉內向,不受大人的喜愛。部分家臣更嘲笑其為【姬若子】——像個公主一樣。1560年在國親與宿敵本山氏交鋒的長濱合戰中,年已二十二歲的元親才初次上陣,這在當時十五、六歲就要上陣的習俗下被視為【缺乏勇氣】的表現。傳說元親初陣時對馬戰毫無信心,臨時向家臣討教如何在馬上揮舞長槍,讓家臣大跌眼鏡(如果有的話)。這次交戰中,作為傳統軍事強國的本山氏佔盡上風,長宗我部軍處處敗北眼看就要崩潰,主將國親已經放棄了挽回敗局的努力。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突見元親挺槍躍馬、一人一騎向著敵人的千軍萬馬直衝而去!大驚失色的家臣諸將生怕少主有失,立刻不顧一切緊追其後,慌亂中計程車兵也下意識地跟隨自己的長官共同進退,於是在多米諾效應下,長宗我部軍意外地從「全面後撤」變成了「全軍突擊」。本山軍遭此意外打擊軍心大亂,很快地反勝為敗全線潰退,元親一人的英勇竟造就了這樣一次奇蹟般的【大逆轉】。無論是父親國親還是一般家臣,都對此戰元親表現出那一向不為人知的【鬼神之勇】而喜出望外,元親的綽號也從「姬若子」改成了【鬼若子】——英勇如鬼。戰後數月,長宗我部國親把所有理想託付給元親後含笑而逝,而元親也不負眾望,用一連串的對外擴張和軍事勝利證明了長濱合戰時的「鬼神之勇」絕不是「一時僥倖」的「偶發事件」。1563年攻滅鄰國齋藤氏,68年征服宿敵本山家,69年智取名將安藝國虎,71年吞併津野家讓自己的第三子親忠成為津野的家督,剩下的小豪族們無不望風披靡。至此土佐一國除了西部對長宗我部有大恩的公卿一條家外,已大部分落入元親的掌中。1574年一條家內亂,眾叛親離的家督一條兼定被家臣驅逐,逃往九州依附岳父大友宗麟。一直覬覦一條領地的富庶、卻苦於一條家是長宗我部家的大恩人而出師無名的元親,笑逐顏開地把握這一難得機遇,以【平定叛亂】的名義將擁兵自立的原一條家臣逐一踏平,輕易地完成了對一條領地的征服。1575年一條兼定以岳父大友宗麟為後盾,秘密潛回土佐招兵買馬試圖奪回自己的家園,然而羽翼已豐的元親,輕而易舉將兼定擊潰,並最終完成了土佐國的完全統一。由於這是貧窮落後的土佐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統一全國並對外用兵的大英雄,長宗我部元親因此被史書稱述為【土佐之出來人】。統一土佐全國的元親充分表現出他【如鬼神般】的攻擊性,立刻展開了對鄰國伊予、贊岐和阿波的侵略——土佐、伊予、贊岐、阿波是在一個大島上劃分出來的四個行政區,這個大島就根據這種劃分而被命名為【四國】——然而元親的對外擴張舉步維艱:西部伊予的河野氏在超級大國毛利家的外援下頑強抵抗;北方的贊岐和東方的阿波都是三好家族的領地,兩國連成一線其總實力遠超土佐一國之上。元親曾試圖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與三好的敵人織田信長聯手夾擊,瓜分三好的領地。但隨著三好戰敗並投降於信長,這個最強大的盟友立刻翻臉不認人,變成為最強大的敵人。1582年,有一舉吞併四國之野心的織田信長,以【織田的盟友三好家受到來自長宗我部的威脅】為藉口,以第三子織田信孝為主將、四宿老之一的丹羽長秀為副將,率領數萬大軍計劃入侵四國,卻因為【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葬身火海而草草收場。才驚出一身冷汗的元親不敢怠慢,抓緊時間立刻向三好領地發起暴風般的突擊。之前由於河野家的內訌,元親終於成功排除毛利的干擾實現了對伊予的征服,國力有了顯著的提升。此番在實力相若的情況下對贊岐、阿波兩國發動孤注一擲的連續強攻,已經改姓十河的三好家繼承人十河存保在外無強援的情況下節節敗退,抗戰持續到1584年中以十河存保喪失所有領地、倉皇逃離四國而結束。至1585年春,長宗我部元親成功壓制了一切反對勢力,勝利完成了統一四國的歷史壯舉,然而他的輝煌事業也已走到盡頭……就在元親統一四國的1585年,完全接管了織田信長的一切事業、志在平定天下的豐臣秀吉以其弟豐臣秀長為主將,舉傾國之兵入侵四國。面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佔壓倒性優勢的豐臣大軍,長宗我部的抵抗就像是擋在推土機前面的屎殼郎,一切的英勇都歸於徒勞……最終,力屈勢窮的長宗我部元親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運,將自己和全族的前途託付給勝利者豐臣秀吉的仁慈……豐臣秀吉的仁慈,就是「赦免」長宗我部的【抵抗之罪】,沒收伊予、贊岐、阿波三國土地,只允許保留土佐一國作為為豐臣家充當打手加炮灰的本錢。對於力屈投降的戰敗者而言,不僅保住了腦袋而且還獲得歸還一國的領地,秀吉的器量果然比他之前的信長和之後的家康都要雄偉太多,一般人都會感恩戴德的吧。而對於投降後的元親來說,【鬼神之勇】已經隨著光榮和自尊一起永遠棄他而去了……失去雄心壯志的元親,唯一的安慰是大有出息的嫡長子信親,在把家族的前途託付給繼承人後,自己過起了充滿享樂和迷醉的「退休生活」。然而悲劇之神還不肯輕易放過這個淒涼的老人。信親奉命參加豐臣家侵略九州的遠征軍並在一次戰鬥中陣亡,元親最後一點的理智也隨著嫡子的死而灰飛煙滅。此後的元親,在狂亂中倒行逆施,寵信奸臣誅殺忠良、疏遠弟弟香宗我部親泰、處死家中棟樑·侄子吉良親實,甚至逼死了親生兒子香川親和,最後乾脆和全體家臣對著幹,把遭到一致反對的末子盛親立為繼承人。1599年7月,就在決定長宗我部家最終命運的前一年,這個失去了一切光榮和才華的老人也最終失去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夠多活一年,是否能夠改變長宗我部家在第二年就滅亡的命運?如果長宗我部元親擁有能夠預知自己命運的能力,即使他能夠活到關原之戰,也許他仍然會選擇提前死去吧?或許長宗我部元親所有的力量和生命已經隨著1585年他對秀吉的屈膝而離魂遠去了……失去了心就等於死,元親大概就是這樣子的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