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地區的民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2-11-27

宜州地區的民俗?芝士回答來自: 芝士回答 2021-08-15

宜州市民風民俗 祥貝鄉是多民族聚居地,以壯族為多,雜居以漢族、瑤族、仫佬族。多民族雜居致使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相互交匯、滲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全鄉通

360問答

行壯語,鄉府駐地使用壯語與桂柳話(官話)。壯族以牛和青蛙作為圖騰,瑤族崇拜銅

銀續精克少老停住

鼓,都是祥貝比較有

民族特色的文化。隨著現

代教育的開展和普及,民族文化逐漸式微,到現在很多民族

文化已經為漢文化所同化,但鄉

境內一些地名仍以牛和

留基觸星杆文範地且聯冷

青蛙來命名,如拉託村有

牛巖屯,裡洞村有水

牛屯;如今鄉內婦女仍喜歡佩帶銅質的佩飾。認為

銅可以驅蟲辟邪,從中我們

可以窺探出民族文化的

銷滑兵村

一些端倪。 全鄉三天一圩,有祥貝、古龍、裡峒、長峒4個圩場,以祥貝圩大而鬧熱。 社王節

農曆二月初六(有的地方為

初八)是社王節,這一天,全村人都有要湊份子“做社”,家家出錢出工,修葺社廟。然後宰殺三牲

介自度判矛過統或

,祭拜社王,以此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祭祀

應類零引損其笑打跟器舉

結束後,集體在社廟(樹)下

會餐。 三月三 農

歷三月三,是壯族

護著群燒點態此

人民的傳統節日,村民保留著趕歌圩的習俗。每到這

揮等來均識算短逐歡類

一天,村民們放下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三五成

群到村頭樹下席地而

坐,盡情對唱情歌。祥貝的山歌文化歷史久遠,有壯歌,也有漢歌。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要山歌,青年男女戀愛依靠唱山歌傳情達意,農夫幹活累了就吼上幾句聊

漸粉定南

以解乏。遇到大事更是離不開山

歌,可謂婚有婚歌,喪有喪歌

。2004年5月,自治區有關專家組

過激延聚少法語宗固京必

到祥貝旅遊考察,在祥貝社群大思蘭屯發現了新的壯歌種類。是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臨江河沿

臨裂乙混世想史課處

岸的古文、古龍、白偉、車頭、祥貝等五個村委(社群)劃定為“劉三姐歌謠文化”保護

區域。 端午節賽

龍舟 到端午節,祭罷河神,在臨江河九重壩首至拉洛壩首河段舉行每年一度

唱度派副成服業困

隆重而盛大的龍舟賽,沿河

各村都要組織龍船競逐。 中

秋節“押禁”

踐土區媽須準得拉

中秋節之夜,在古龍舉行具有

地方特色的“押禁”

活動。“押禁”帶

著濃重的神秘色彩。作法是這樣的

:月圓之夜,選一處

寬敞潔淨的曬場,鋪一

張竹蓆。隨機請一自願者(須父母雙全)扮演“押

禁婆”,坐到竹蓆上,面朝月

亮升起的地方,用一襲黑布把頭

罩住,面前再擺一碗清水,紮上一

個草綁或插一枝桃枝。諸事完備,待月亮升起後,道公開始焚香

拉局場溶膠後是位磁配助

作法,請歌仙十五姐下凡“附體”。道公讓圍觀眾人為十五姐讓開

一條道,口中唱到

:“十五姐,時挨挨,八月十

五請你來,來要來得早,不要三更半夜來,三更半夜橋難過,四更半夜鎖難開。”如此反覆唸叨

秋若舊毫

幾遍,只聽驀的“嘟嚕——駕”一聲,“押禁婆”渾身抖動,念念

硫推創身置促式

有辭,喝一聲“我來也”。道公問他(她):“來的是吳剛還是十五姐?”如果是吳剛,就先讓女歌手與其對歌;如果是十五姐,則由男歌手先與其對歌。從此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歌聲此落彼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參與,眾人車輪戰術,也絲毫佔不到上風,“押禁婆”可謂口掛銀河,應唱如流。古歌,情歌,歌調無論;漢歌,壯歌,樣樣在行。“押禁”直到午夜方歇,復由法師燒香作解,送十五姐回去,亦念口訣:“水車轉,水磨推,押禁來了又轉回,要我外婆孫女轉,要我外公孫仔回。”亦反覆數遍,“押禁婆”方如大夢初醒,你看他(她)一臉倦相,打幾個哈欠,伸個懶腰,叫聲“好睏”。掀開罩頭布,見眾人圍觀,卻問旁人自己在做什麼,為何坐在這裡?分明不知剛剛與眾人對歌的 事,你再問他剛才去過哪裡,他卻再也記憶不起,茫茫然不知怎麼回事,時常惹得旁人鬨然發笑。聽老人說如果法師不做解法請十五姐離去,“押禁婆”會連續唱上三天三夜,精疲而死。讓人感到最奇的是選來的扮演“押禁婆”的人在此之前並不一定會唱山歌。此活動80年代在宜山縣文化館內曾作為民間文藝進行表演,筆者親眼目睹。《慶遠府志》亦載:“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婦女,用土音咒誦,婦女暈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名曰壓禁。” 五色香糯飯 每年的農曆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每天清晨,宜州市的城北、城南各個農貿集市上,都有人挑著一擔擔紅藍草、楓樹葉以及紮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黃蔓花擺賣。買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家庭主婦圍著擔子認真地挑選,為宜州早市增加了又一幅壯鄉風情畫。年青人不知這些野花野草的用途,好奇的上去請教阿姨、奶奶,得到的回答只是“蒸糯米飯”四個字。如何蒸,他(她)們就不得而知了。其實,這些花草不是燃料,也不是蔬菜,而是壯家人傳統的染料。 古時人沒有化學染料,給糯米染色全都採用可以吃的植物煮水來染。有雞血藤或紅莧菜的汁染紅色,紅藍草的汁染紫色,楓樹葉的汁染黑色,黃蔓花熬的汁染黃色,保留一部分未染的糯米為白色,構成了五色。自從有了化學合成食用染料“花紅粉”後,百多年來,人們都用它取代了雞血藤,得出的紅色鮮豔可觀,使用又方便,但是紫、黑、黃這三種植物染料仍普遍採用植物汁,因為它們本身含有濃郁的芳香,蒸出來的糯米飯不但色彩鮮,而且芳馨撲鼻。 壯家人的五彩香糯飯,還有著“五色土”的寓意。人類和一切生物依土而生,以它祭天、祭祖,親友間互相敬贈,給子孫後代吃,使子孫後代永遠不忘“五色土”給予人類的深情厚意。 牛生日節 農曆四月初八,是壯家人傳統的“牛生日節”。這天除了用三牲供天地、供祖宗之外,還要給牛欄焚香祭祀,祭品中還多加五色香糯飯,祭祀之後,閤家老少,歡歡喜喜分吃五彩糯飯,有的人家還用青菜葉或鮮嫩的蓮葉包好糯米飯餵給牛吃。 在宜州的壯家人中流傳著這麼個故事:牛是人類生存中最忠厚的朋友,地裡、田裡的所有農作物沒有哪樣不澆注牛的血汗,一年到尾,牛辛辛苦苦地耕田梨地,到頭來,“牛兒耕田牛吃草,馬不犁地馬吃谷”,牛兒連穀米是什麼味道都不曉得,未免太失公道,太虧待牛了。於是,莫一大王倡議,定春耕耙田插秧後,牛稍得歇息的四月初八這一天為“牛的生日節”,讓牛好好休息一天。從此,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把牛欄裡裡外外打掃乾淨,用三牲、香糯飯祭祀天地、祖先之後祭祀牛欄,祈禱牛王保佑它的子孫健壯、興旺,能為人出更大的力氣。祭祀時用青菜葉包裹糯飯給牛吃,誰知牛從來不敢吃白色的東西。此時,專門偷吃農家作物似狐非狐的動物,連狗也不敢惹的“狗舅”,趁人不在,把香噴噴的潔白糯飯偷吃光了。人來了它就逃之夭夭。年年如此,人們沒有法子對付,只好去求教莫一大王。莫一大王想了一下,輕聲附耳叮囑來人如此如此,便會平安無事。於是,壯家人家家戶戶按照莫一大王傳授的秘方,把糯米飯染成了紅、黃、黑、紫、白五種顏色。四月八這天,“狗舅”又來了,看見花花綠綠的五彩糯米飯,不知是什麼東西,不敢偷吃,家家都如此,只好餓著肚子跑走了。牛欄裡的牛看見,以為是什麼奇花仙草,高高興興地嚼在嘴裡,吞進肚裡。從此,四月八蒸五彩香糯飯的風俗在壯家各地傳開了,一直傳到現在。如今,科技發達了,自然已沒有人再燒香供牛欄,給牛吃糯米飯了,但在宜州不論城裡、鄉間家家都還流傳蒸糯米飯,吃五彩香糯飯的習慣。四月八這天,菜市上、街頭上,有小販專門賣五彩糯飯,小學生手執一團如花似錦的五彩糯飯高高興興地走向學校,組成了又一幅充滿濃厚鄉情的壯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