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當代學前教育有何啟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
  • 2021-08-15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當代學前教育有何啟示蹦迪小王子啊 2021-06-24

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很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了當時盛行的“督”、“責”、“罰”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對此是非常痛恨的。

所以他主張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順應兒童性情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達到教育的目的。

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其中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教育影響深遠,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誘、導、諷”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鑑、總結和完善,利用“誘、導、諷”的教育方法開展了歌詩、習禮、讀書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能使兒童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乏味,樂於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當代學前教育有何啟示

思想

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

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當代學前教育有何啟示刀鋒傳說之降臨 推薦於2017-09-22

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管鳳豔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兒童教育思想獨樹一幟,具有其無可比擬的特殊性,尤其是對於兒童特點的把握及多種教育方式的提出,,因此,研究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我們現代的學前教育具有極大地啟示,能對學前教育的發展給予借鑑。

關鍵詞:王守仁;兒童教育思想;現代教育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明朝中葉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穩定開始進入衰敗的轉變時期,也是程朱理學日趨僵化和空虛的時期,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哲學、教育思想,形成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心學”體系,對封建社會後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當時的兒童教育觀念及方式方法的改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仍對現代的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啟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科舉至上,學校重知識記誦,輕全面發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實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內容:

(一)注重兒童全面發展

他除了重視開設傳統的“讀書”課程來發展兒童的智慧外,還倡議開設“歌詩”、“習禮”和“考德”等內容[1]。他強調“誘之歌詩”是讓兒童在美妙動聽的音律中學到知識,還能起到調節兒童情感的作用,對兒童審美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導之習禮”不但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培養了德育,同時還有禮儀動作的練習,鍛鍊身體,強健體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檢查兒童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否禮貌得體。這些課程的開展說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兒童的智育發展,還要注重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兒童全面發展。關心兒童的健康成長,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依據兒童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分散、轉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對新鮮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只是一味的讀書學習對幼兒來說簡直是太枯燥乏味;兒童同時又是好動的這是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有張有弛、動靜交替、不斷變化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做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協調。早在數百年前的王守仁在當時的教學內容的開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據兒童的特點。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從他的“致良知”說出發,認為“樂嬉遊”是心中本體,教育必須引起兒童的興趣,從積極方面入手,順應兒童情趣、鼓舞兒童情趣,以達到“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當今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又切,孩子過早的揹負了重任,假期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所佔據,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未必真正的感興趣,往往這些興趣班的學習參雜著父母的意願,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注重培養他們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些往往比獲取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兒童個體差異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所以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適當的引導。“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在兒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兒童的個體差異,他認為資質不同,教學要因人而異。[3]一個好的老師應懂得觀察,觀察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徵,根據兒童的資質、才能、智力發展水平等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的領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術方面領悟性比較好,有的孩子可能對數學接受的比較快,要根據熱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普遍教育中又有個別教育,根據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這樣能使教育目標更好的實現。

二、王守仁的教育內容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提到“大抵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他認為兒童喜歡遊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教育他們時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不能將其天性禁錮與扼殺,就像草木剛剛發芽,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摧殘他們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他根據兒童的性情和發展特點提出了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來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詩”

他認為“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洩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滯於音節。”,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其多餘的精力有發洩的機會。還可消除兒童內心的憂悶,使他們開朗活潑,並能適度表達情感。王守仁創造的“歌詩”,是一種有嚴格要求的教育活動。“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這裡從儀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審其節調”,一方面要“心氣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蕩、不膽怯中認真學習歌詩,領會其內容,依照其韻律,體會其感情,“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歌詩有旋律和節奏,兒童喜歡學,願意參與,還能有美的享受[5]。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論語》中將這種思想昇華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的完成,成為了教育完成的最後階段,這個時候受教者不僅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在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更是達到了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修養的鍛鍊,從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給王守仁開展教學內容的啟發。

(二)“讀書”

他認為“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透過讀書,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增加兒童的知識,還可以“存心宣志”,是兒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理想。讀書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兒童閱讀教學,但古人側重於“諷誦”(背誦),穿插以講解,在講解課文中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批評,目的在於“導其志意”,“調理性情”,發揮“諷誦”。 [6]兒童的早期閱讀不可忽視,幼兒可以從閱讀中發現很多新知。

(三)“習禮”

他認為“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學習禮儀來教育兒童,是他們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還能在學習禮儀動作的同時“動盪血脈”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習禮”同樣是很有組織的活動,也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實矣[7]”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又從明朝的封建禮節出發,從小就培養兒童的禮貌和禮節,發展其社會性,增強社會交往能力。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當代高度發展的社會,懂得禮貌和禮節是為人處事的的原則。禮貌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要注重兒童禮貌禮節的養成,這就要端正態度,講究儀節,培養從容儒雅的禮貌習慣,為今後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四)“考德”

王守仁認為還應有考德這門課程,並在《教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8]”這四大方面的問題,大致就是“考德”的內容,從“愛親敬長”的實踐,到在“街街步趨”的表現,直至“一應言行心術”,都在考核內容之列。可見得陽明先生是非常重視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

德育實踐給我們提供了生動性、趣味性、實效性的範例。他關於兒童德育的實踐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對於我們克服當今德育重說教、重灌輸、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啟示。

三、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很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了當時盛行的“督”、“責”、“罰”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對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張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順應兒童性情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誘導諷教學方法

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其前後有弟子三千餘人,培養了不少博學多才的學生。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其中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教育影響深遠,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誘、導、諷”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鑑、總結和完善,利用“誘、導、諷”的教育方法開展了歌詩、習禮、讀書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能使兒童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乏味,樂於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體教學和比賽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流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可以說書院裡天天有“歌詩”,半個月裡,人人要參加,帶有表演性質的集體歌詩活動,集體活動孩子最願意參加,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9]”,透過集體表演,互相觀摩,互相競賽,在興高采烈的活動中修身養性。

(二)授課“貴精熟”

在今天的幼兒園教育中,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幼兒園兒童就開始做家庭作業,過多的課業負擔,使孩子產生厭惡心理,太多的學習內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導致部分自信的喪失,從而導致厭學。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錢就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在兒童之力能達到的範圍內施教,他以種樹比喻“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澆水,便浸壞它了”。教導兒童如種樹,水就好比知識,只能隨兒童接受知識的能力給予適量的“水”,否則,給兒童帶來過多的壓力,會把學習興趣抹殺。因此他在指導兒童讀書時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就是說授書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內容要在兒童能接受的範圍之內,[10]還要給兒童的大腦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這樣他們就會將學習當城市中快樂的事,在得到指示後會有成就感,能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使學習的興趣更濃。

(三)注重課程的安排順序

王守仁在《教約》中規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11]”。課程共五節,上午習禮放在誦書背書之後,可使學生在疲乏後動盪血脈,舒展筋骨。下午,在誦書講書後,又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一天的課業,可是學生樂習不倦。從這種教學內容順順的安排來看,王守仁力求學生興趣與學業負擔之間的平衡,並且做到學習的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具有科學性。在當代的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這一點,做到合理、科學的安排幼兒課程,這種教學方法值得現代教育者借鑑。

王守仁提出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從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開展多種教育教學內容對今天的教實踐活動仍有其指導及借鑑價值,值得我們推敲、學習。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兒童教育思想為我們現代學前教育所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