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0-27

中國古代的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呢?督桓粟誑 2020-12-07

現代社會,我們已經把“官吏”統稱為政府公務員,而古代“官”和“吏”是有區別的。

古代社會,不管是科舉制還是察舉制或者九品中正制選拔出來的人,他們都是經過國家任命的。他們的官銜都有嚴格限制,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上的“官”是很少的,大多數都是吏。

中國古代的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呢?

縣令

明清時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

官就是正職,即長官;僚就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

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只好算作“以工代幹”。

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並無區別,只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性服務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御史(監察官),也不能考進士。官和吏,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

中國古代的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呢?

右邊是官,左面是吏

不過胥吏的地位雖然低,政治影響卻大,因為國家事務,尤其是地方行政,實際上是靠胥吏來處理的。

進士、翰林出身的“官”們,“學問”雖好,能力卻很可疑。他們往往不屑於(其實也未必能)處理繁瑣的具體事務。“吏”卻是這方面的專門人才。而且,由於胥吏沒有別的出路,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專門人才”,並在執法領域“大顯身手”。

結果,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時,官是外行,吏是內行。外行雖然在名義上領導內行,內行卻可以在實際上糊弄外行。要知道,帝國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則性意見”,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寫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辭和語焉不詳的,具體尺度全靠執行者掌握。官們既然不懂行,則升遷的快慢,處分的輕重,賦稅的多少,工程的增減,便都由吏們說了算,或者被胥吏牽著鼻子走。

所以,明末的顧炎武,便說當時的情況是“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燾,也說有清一代是“與胥吏共天下”。一個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實際上是由一大批永無出頭之日的辦事員(胥吏)來操縱的,那光景大約意見可想而知。

中國古代的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