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18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漠塵紅月 2009-12-19

B。杜預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網友cfb5d20 2009-12-19

C 正確。羊沽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網友9bdb332 2009-12-20

B。杜預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2009-12-19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D)

如果一定要選的話那就選D

參考: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咸寧五年(279年),王浚、杜預(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兇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

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由和州出擊),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今湖北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晉軍東西凡20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總統眾軍。為了協調行動,司馬炎命王浚的軍隊下建平時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即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時受王渾指揮。晉軍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絡,各個擊破,其中西面晉軍主攻,東面晉軍牽制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軍7萬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尋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定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筏上,使水性好計程車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隨即司馬炎又命王浚為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掃除巴丘(今湖南嶽陽),“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同時命杜預南下鎮撫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衡陽(今湖南湘潭西)。於時王浚遵命即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又“泛舟東下,所在皆平”。至此,晉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至於東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將士5800人。吳國上下大震。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納建議,停軍江北,等待王浚。這時琅玡王司馬伷的晉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三月,王浚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志,“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眾卻於出發前夜,即盡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薛瑩、胡衝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浚、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按司馬炎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浚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也要王浚停止進軍。但王浚不顧王渾阻攔,於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萬,方舟百里,鼓譟而進建業。吳主孫皓面縛出降於王浚軍前,吳亡。晉統一全國。

參考資料:

http://wenwen。soso。com/z/q76499851。htm

三國後期,親率大軍攻破東吳都城建業的西晉名將是()瑪硫拉米婭絲 2009-12-20

應該是杜預,當時杜預是徵東吳的主帥,而親自攻下建業的是龍驤將軍王浚……有文為證: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晉主覽表才罷,張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曰:“陛下聖武,國富民

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曰:

“卿言洞見利害,朕復何疑。”即出升殿,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引兵十

萬出江陵;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

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皆聽預呼叫。又遣龍驤將軍王

浚、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水陸兵二十餘萬,戰船數萬艘。又令冠軍將軍楊

濟出屯襄陽,節制諸路人馬。

早有訊息報入東吳。吳主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滕循,計

議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

將軍孫歆進兵拒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軍師,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

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馬。”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後宮,

不安憂色。倖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皓曰:“晉兵大至,諸路已有兵迎之;爭奈

王浚率兵數萬,戰船齊備,順流而下,其鋒甚銳:朕因此憂也。”昏曰:“臣有

一計,令王浚之丹,皆為齏粉矣。”皓大喜,遂問其計。岑昏奏曰:“江南多鐵,

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緊要去處橫截之。再造

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皓

大喜,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立停當。

卻說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

夜襲樂鄉,多立旌旗于山林之處,日則放炮擂鼓,夜則各處舉火。旨領命,引眾

渡江,伏於巴山。次日,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前哨報道:吳主遣伍延出陸路,

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來迎。”杜預引兵前進,孫歆船早到。兩兵初交,

杜預便退。歆引兵上岸,迤邐追時,不到二十里,一聲炮響,四面晉兵大至。吳

兵急回,杜預乘勢掩殺,吳兵死者不計其數。孫歆奔到城邊,周旨八百軍混雜於

中,就城上舉火。歆大驚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急欲退時,被周旨大喝

一聲,斬於馬下。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風飄出一面大旗,

上書:“晉鎮南大將軍杜預”。陸景大驚,欲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馬到斬之。

伍延見各軍皆敗,乃棄城走,被伏兵捉住,縛見杜預。預曰:“留之無用!”叱

令武士斬之。遂得江陵。於是沅、湘一帶,直抵廣州諸郡,守令皆望風齎印而降。

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遂進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

諸將,共議取建業之策。胡奮曰:“百年之寇,未可盡服。方今春水泛漲,難以

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並強齊;今兵威大振,

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有著手處也。”遂馳檄約會諸將,一

齊進兵,攻取建業。

時龍驤將軍王浚率水兵順流而下。前哨報說:“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

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浚大笑,遂造大筏數十方,上縛草為人,披甲執杖,

立於周圍,順水放下。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著筏,盡提而去。

又於筏上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

臾皆斷。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卻說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瑩謂靚曰:

“上流諸軍不作提防,吾料晉軍必至此,宜盡力以敵之。若幸得勝,江南自安。

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靚曰:“公言是也。”言未畢,人報晉

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靚謂悌曰:“東吳危矣,

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

難,不亦辱乎!”諸葛靚亦垂泣而去。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周

旨首先殺入吳營。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周旨所殺。吳兵四散

敗走。後人有詩讚張悌曰:

“杜預”巴山見大旗,江東張悌死忠時。已拚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所知。

卻說晉兵克了牛渚,深入吳境。王浚遣人馳報捷音,晉主炎聞知大喜。賈充

奏曰:“吾兵久勞於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後圖。”張華曰:

“今大兵已入其巢,吳人膽落,不出一月,孫皓必擒矣。若輕召還,前攻盡廢,

誠可惜也。”晉主未及應,賈充叱華曰:“汝不省天時地利,欲妄邀功績,困弊

士卒,雖斬汝不足以謝天下!”炎曰:“此是朕意,華但與朕同耳,何必爭辯!”

忽報杜預馳表到。晉主視表,亦言宜急進兵之意。晉主遂不復疑,竟下徵進之命。

王浚等奉了晉主之命,水陸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吳主皓聞之,大驚

失色。諸臣告曰:“北兵日近,江南軍民不戰而降,將如之何?”皓曰:“何故

不戰?”眾對曰:“今日之禍,皆岑昏之罪,請陛下誅之。臣等出城決一死戰。”

皓曰:“量一中貴,何能誤國?”眾大叫曰:“陛下豈不見蜀之黃皓乎!”遂不

待吳主之命,一齊擁入宮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陶浚奏曰:“臣領戰船皆小,

願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自足破之。”皓從其言,遂撥御林諸軍與陶浚上流迎敵。

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皆

不能立,盡倒豎於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張象數十軍待敵。

卻說晉將王浚,揚帆而行,過三山,舟師曰:“風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

風勢少息行之。”浚大怒,拔劍叱之曰:“吾目下欲取石頭城,何言住耶!”遂

擂鼓大進。吳將張象引從軍請降。浚曰:“若是真降,便為前部立功。”象回本

船,直至石頭城下,叫開城門,接入晉兵。孫皓聞晉兵已入城,欲自刎。中書令

胡衝、光祿勳薛瑩奏曰:“陛下何不效安樂公劉禪乎?”皓從之,亦輿櫬自縛,

率諸文武,詣王浚軍前歸降。浚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