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唐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0-26

分析唐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shenshuolovess 2011-06-13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江南的節度使大多是服從聽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轄地區是唐中後期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之為“藩鎮割據”。

分析唐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dymm2006 2011-06-13

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 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之為“藩鎮割據”。

割據的藩鎮空前增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併的戰爭中,數十年戰爭不斷,幾乎遍及全國。天佑四年(907),名義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鎮之一朱溫奪去了,演變為五代十國,成為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直到北宋統一,才結束這一局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