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的國都上京城什麼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1-08

遼朝的國都上京城什麼樣儒雅的凝眸 2016-12-16

上京,是遼王朝的首都,是在契丹本土內建立的政治中心,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佔地約2。5平方公里。略呈方形。

遼是由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契丹本是鮮卑族的一支,後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最初,契丹族在潢水(今錫拉木倫河)、土河(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的鮮卑故地遊牧,後勢力逐漸強大,在其發展中,受到中原先進封建文化的影響,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模仿漢地體制建立國家,自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初為族名“契丹”,後改成“遼”。

公元918年(神冊三年),遼開始建立政權中心,名稱為皇都,這座位於契丹本土中心地帶的城市依託著大興安嶺餘脈的崇山峻嶺,面對著水草豐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滾滾流過的潢河水為它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使這裡宜農宜牧,是重要的戰略要衝。公元926年(天顯元年)阿保機之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又進一步的擴建了皇都城,增建了開皇、安德、五鑾三座宮殿,並於公元938年進一步的擴建,建成了宮城的南門——承天門,至此,這座城市的規模已經形成,並更名為上京臨潢府。

遼上京的建築模式,既依照了中原地區都城的設計,又具有其鮮明的特點,是典型的遼代初期城市型別,城市由南北兩城組成,略呈日字型,城牆周圍總長8916。9米。北城叫做皇城,是契丹人的聚居區域,處於城市的北部,是由皇都城改建的,城牆高大,高為三丈,並設有馬面,是上京城的防禦重點,城開四門,分別為安東門、大順門、乾德門、拱辰門,都有甕城加以防護。皇城的中央修築有宮城,據考證城牆總長約1600米,那裡是供皇帝妃嬪們居住的宮殿區,正門為承天門,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宮門修建的,只有在舉行盛大慶典時才開啟,平時只開宮城東門東華門和西門西華門,宮城除了有皇室宮殿、後宮外,還有遼王朝政權的核心機構——南、北樞密院,分別管理漢人和契丹人的軍政事務。在皇城內設立有臨潢府、臨潢縣、鹽鐵司、國子監等政權機構和孔廟、天長觀、節義寺等寺院,以及一些住宅、作坊,另外,還設定了贍國、省司兩座倉庫。在宮城的北部,有大片的空曠之地,搭建有大量供皇族和衛戍人員居住的氈帳。從總體上看,皇城的佈局雖然模仿了中原都城的佈局,但卻沒有中原都城的中軸線,建築佈局較為隨意,而氈帳區則更是具有鮮有的契丹民族特點。

南城又名漢城,是漢族和其它民族居住的區域,位於上京城的南部,是在以前的皇都城南另築的新城,利用了北城的南牆,新築了東、南、西三面城牆,四面城牆周長約5730米,高約二丈,沒有修築馬面等防禦設施,在東、西、南三面的城牆上,各開有兩門,在城內的大街的交叉路口,建有用於鎮壓城內居民的市樓。在南城中,除了居民區外,還有用於商業活動的商肆、以及管理居民的縣衙和接待宋朝使節的同文驛、接待西夏等國使節的臨潢驛等政府機構,形成了完備的城市功能。

上京城的建立,標誌著契丹社會的封建化程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是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國家修建的第一座真正的城市,在我國的城市建設史中佔有重要的作用。這座城市,是由中原漢族人設計,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的成果,體現了契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在這座繁華的城市中,先後居住過遼王朝的九代帝王,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是人們嚮往的地方。

公元1115年,與契丹族同屬北方遊牧民族的女真族建立國家,國號為“金”,公元1120年(遼天慶十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親率大軍攻克上京,上京城的主要建築物遭到破壞,上京城改由金朝控制,城市趨於衰敗,公元1125年遼王朝滅亡,後公元十一世紀初期,北方遊牧民族蒙古族的軍隊攻佔了這裡,徹底摧毀了城內的所有建築,曾經繁極一時的上京城倫為一片廢墟,從此徹底荒廢,這座做為遼王朝都城長達204年,城市歷史約三百年的美麗城市,從此成立草原上的歷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