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0-18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欒億說歷史 2020-11-26

“八王之亂”,是西晉王朝發生的一次內部大動亂,歷時十六年,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具影響力的事件,不僅破壞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更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和此後三百餘年的大動亂,使中國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從晉武帝罷州郡武備和行封建制度,淺談“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成了歷史學家的研究熱點。眾多學者對此,也發表了很多專著,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封國置軍說、宗王出鎮說、歷史積弊和諸種矛盾說,等等。因此,對這次動亂爆發的原因,很難得出一致的結論。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我從晉武帝罷州郡武備和行封建制度,即從“封國置軍說”的角度,淺談一下“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

一、罷州郡武備

在魏末晉初,州郡領兵還是罷兵,跟封建制度關係甚大。

《三國志·司馬朗傳》: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而郡國無搜狩習戰之備故也。今雖五等未可復行,可令州郡並置兵,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於策為長。

從司馬朗的這段論述可知,在魏末晉初,五等之制已滅,中央為了抵禦外寇,防患於未然,只能讓州郡領兵。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段話的內涵,還得介紹一下五等之制。“五等之制”,是由周朝首創,它規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受封物件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它有利於維護西周政權的穩定性,但與此同時,它也具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受封者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和軍隊,在其領地內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這些人一旦勢力大了起來,很容易脫離中央,更有甚者乃至反叛中央。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秦始皇看出了這一點,於是他統一中國後,就廢掉了五等之制,改行郡縣制了。也就是說,在司馬朗看來,既然不能行五等之制,就只能讓州郡領兵,否則州郡很容易為外寇所侵。

晉武帝滅吳後,分封諸王,開始罷州郡武備。這一做法,遭到了山濤的置疑。

《世說新語·識鑑篇》劉注:濤居魏晉之間,無所標明,嘗與尚書盧欽言及用兵本意。武帝聞之日:少傅名言也。咸寧中,吳既平……於是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時京師猶講武,山濤因論孫、吳用兵本意。濤為人常簡默,蓋以為國者不可以忘戰,故及之。又云:“永寧之後,諸王構禍,狡虜焱起,皆如濤言。

第一段話引自《名士傳》,表明山濤曾和尚書盧欽說過“用兵本意”。晉武帝對此大加讚賞,稱之“少傅名言也”。第二段話引自《竹林七賢論》,表明晉武帝平吳、罷州郡兵後,曾在京城講武,山濤發表過一番論述,他認為當政者不能忘記戰爭,如果罷州郡兵,一旦發生內亂,就不好處理了。此後爆發的“八王之亂”,正應了山濤的話。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名士傳》和《竹林七賢論》記載的事大致相同,不過時間不同。

《晉書·山濤傳》:咸寧初,轉太子少傅……太康初,遷右僕射。

據此可知,山濤在咸寧初年為太子少傅,太康初年升為右僕射。而《名士傳》中,山濤論及“用兵本意”,被晉武帝稱為“山少傅名言”,可知山濤這話是在平吳、罷州郡兵前說的,否則晉武帝就該稱“山僕射名言”。

再據《晉書·盧欽傳》,盧欽卒於咸寧四年(公元278年),而《晉書·山濤傳》卻說,“吳平之後……(山濤)因與盧欽論用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其論甚精”。這段話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將山濤論“用兵之本”的時間,說成了在平吳、罷州郡兵之後,二是那時盧欽已死,山濤不可能和他對話。

司馬光不愧是一個嚴謹歷史學家,他沒有采用《晉書·山濤傳》的記載。

《資治通鑑·晉紀》: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僕射山濤亦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不聽。及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亂,如濤所言。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平吳之前,山濤言及“用兵本意”,符合晉武帝的心思。所以,晉武帝稱之為“山少傅名言”。平吳之後,晉武帝遂罷州郡兵,並在京城講武,山濤言及“孫吳用兵本意”,意為孫吳雖已平定,卻不能以為天下已經太平,因此不能罷州郡武備。這個時候,晉武帝就不以為然了。晉武帝不聽是有原因的,那時他已經分封了很多王國,而王國是有武備的。

二、行封建制度

晉武帝平吳前,就開始實行封建制了。據《三國志·陳留王奐傳》:“鹹熙元年五月庚申,相國晉王奏復五等爵。”

裴秀是“復五等爵”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建議下,“自騎督已上六百餘人皆封”。據《晉書·裴秀傳》,裴秀,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裴氏是河東郡的世家大族。裴秀祖父裴茂,任東漢尚書。父親裴潛,任魏朝尚書令。裴秀主張“復五等爵”,跟他的世族出身,以及“家教上下相承”,關係重大。

《晉書·地理志上》詳細地記載了裴秀提出的“五等之制”:惟安平郡公孚邑萬戶,制度如魏諸王。其餘縣公邑千八百戶,地方七十五里;大國侯邑千六百戶,地方七十里;次國侯邑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里;大國伯邑千二百戶,地方六十里;次國伯邑千戶,地方五十五里;大國子邑八百戶,地方五十里;次國子邑六百戶,地方四十五里;男邑四百戶,地方四十里。

透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邑萬戶的只有司馬孚一人。他雖然爵位是公,但是制度同魏朝諸王。安平郡的地位,相當於國。其他的,則只能稱為“縣公”,也就是以縣為國。縣公以下,有侯邑、伯邑、子邑、男邑。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改元泰始。不久,晉武帝分封諸王,以郡為國,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封建制度。該制度規定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有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下二軍,有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有兵一千五百人;諸侯留居京城的,不去自己的封國。罷五等之制。公、侯食邑萬戶以上的為大國,五千戶以上的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的為小國。

簡而言之,晉武帝即位後,為了監督異姓功臣和吳蜀地主,大封宗氏為王,並且允許王國置軍,取消郡縣武備,改變了之前的“五等之制”。新制封國實際上只有王、公、侯三等,伯、子、男只能在支庶以上推恩受封時才可見。舊制是“自騎督已上六百餘人皆封”,新制主要分封同姓王,異姓只能封郡公和郡侯,可見它是“以郡為國”。這一制度在《晉書·職官志》中,有詳細論述:

郡侯如不滿五千戶王,置一軍一千一百人, 亦中尉領之。邑千戶,至是改正縣王增邑為三千戶,制度如郡侯,亦置一軍……其大國、次國始封王之支子為公,承封王之支子為侯,繼承封王之支子為伯。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以郡為國中的“國”,跟漢代所謂“國”,並無區別。但是與之前不同的是,新制規定了王、公、侯的領兵制度,以王國來說,大國有軍隊五千人,次國有軍隊三千人,小國有軍隊一千五百人。郡公有軍隊一千五百人,郡侯有軍隊一千一百人。縣王領兵則如郡侯,有軍隊一千一百人。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平定東吳,之後開始罷州郡武備,而封國的軍隊猶存。這樣一來,封國的勢力愈大,軍事實力愈增,大量的封國不能安其志、守其國。正如劉頌上疏時所說:“今雖一國週週環近環將千里,然實力寡,不足以奉國典。”

一言概之,新封制實行,罷州郡兵後,在地方上,唯獨封國有軍隊,州郡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武吏。時間一長,封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叛逆分子。“八王之亂”中,諸侯王起兵憑藉的,就是他們自己的“國兵”。

結語

晉武帝平定東吳後,實現了統一天下的目標。他為了防止異姓功臣和吳蜀地主反叛,罷免了州郡的武備,由中央直接掌控州郡,並大肆分封了許多同姓宗族為王,允許他們置兵。“八王之亂”之所以爆發,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皇帝控制的州郡無軍隊,而封國則有軍隊。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啦啦隊地方v 2020-12-23

這正是因為當時朝廷對地方的統治並不是很掌握,所以說最終會爆發這樣的事情。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aszx7770 2020-12-23

主要原因是晉惠帝白痴,皇后賈南風亂政,擅自殺害了太子,又迫害不服從她的大臣。皇族們感覺有機可乘都想當皇帝,開始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小自信33 2020-12-23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官員的野心大,他們不甘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所導致的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