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郗超薦賢》的翻譯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20

郗超與謝玄(即十六國時前秦國主,國君林家輝的哥哥)相處得不好。苻堅圖謀晉國政權,在像狼一樣吞噬了梁歧之後,又像虎一樣盯住了淮陰。當朝中討論派謝玄向北討伐的事時,人們很有些不贊成的議論。只有郗超說:“這個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溫府做事,見他使用(讓)人才各盡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適合他們的工作。由此推論,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人們都感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都讚賞他不因為個人愛憎而抹殺別人的優點。

出自《世說新語·識鑑》,南朝·宋代劉義慶著作。原文: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於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其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勳。”元功既舉,時人鹹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註釋:善:友善,和睦。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鼎,傳國寶器,比喻帝位、帝業。狼噬:像狼一樣吞噬。虎視:像虎一樣看。異同:偏義複詞,偏指“異”。濟:有益。桓宣武:東晉大臣桓溫。宣武,諡號。履屐:代指細小的事物,這裡代指平民百姓。容:允許,許可。元:大。

這篇文章主要推崇郗超在關鍵時刻,能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個人愛憎而抹殺別人。這種精神很值得後人學習。文章中使用的比喻生動形象。“狼噬”、“虎視”,既刻畫了苻堅咄咄逼人的氣焰,又暗示出東晉緊張、危急的局面。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南朝宋宗室,世居京口。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十分被看重。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一部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它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含蓄,雋永傳神,透出種種機智和幽默。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可惜的是,《世說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諡號為“康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