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職中藩臺、鎳太、道臺、制臺和撫臺具體正式官名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1-05

清朝官職中藩臺、鎳太、道臺、制臺和撫臺具體正式官名是什麼?dwrfh998推薦於 2017-09-28

總督,又稱總制,明代始設。總督側重於管軍事,因此稱“制軍”,也叫“制臺”,又有“帥”的稱號。總督所駐之處是總督衙門,又稱“督院”。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階長官,位在巡撫之上,管轄一省或二三省,總督與巡撫合稱督撫。總督職掌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面軍民最高長官,世稱封疆大吏。

清初總督、巡撫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中期以後始定設八督十二撫,後亦略有增減,八督為:直隸(今河北省)、兩江(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

其中直隸總督、四川總督,該總督也就兼管巡撫事,一般不再另設巡撫。

若論政治地位,直隸總督是龍頭老大;若論經濟地位,兩江總督首屈一指。

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巡撫尊稱“撫臺”,巡撫不能稱“帥”。巡撫所駐之地稱撫院或撫衙。

布政使其職責相當於如今的省長兼管民政和財務,好象古時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稱“方伯”,他也好像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稱“藩臺”。當巡撫和總督成為固定職務後,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為巡撫和總督的僚屬。

一省之中還有專管司法的按察使,“臬”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法度”,因此按察使又叫“臬臺”。臬臺的地位僅在藩臺之下,藩臺和臬臺合稱“二司”。說某省的“三大憲”就是指的撫臺、藩臺和臬臺。

總督、巡撫的僚屬還有專管教育的提學使,又叫學政;專管鹽政的鹽運使等等。他們雖與布政使、按察使同屬“各司”,但地位卻比藩臺和臬臺要低。

司之下設“道”,如糧道、鹽茶道、兵備道等等。清朝的官員分九品,總督為一品,巡撫二品或從一品,司三品或從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處在承上啟下的一級。道又稱“道臺”,因相當於宋時的觀察使,所以也稱“觀察”。

綜上所述,清朝的省級官員只有三人:巡撫(總督)、布政使、按察使,這是可以稱為“三大憲”的重要官員。提學使和鹽運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級”。一省之中有幸能夠進入省級和副省級的官員應在10名以內,最多不會超過15名。至於司以下設的道,只能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不能歸於省級之列。

屬吏尊稱長官為“憲”,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總憲”、“憲臺”。

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對擁有兩省以上的軍閥給以“巡閱使”的官銜,相當於清時總督。袁世凱任命張勳、倪嗣沖為長江巡閱使、副使,為此職之始。

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稱“督軍”,相當於清時“巡撫”。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稱“省長”,相當於“藩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