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的歷史由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0-11

宜春市的歷史由來 匿名使用者 10級 2010-12-16 回答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遣大將陳嬰平定江南(舊說平江南者為灌嬰,據宋人趙與時考證,平江南者為堂邑侯陳嬰,非潁陰侯灌嬰)。漢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築城。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內。一為宜春,一為建成。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涼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建立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餘市、萍鄉市和樟樹市。

晉大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后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宜春市區的宜陽大道、宜陽大橋就是這樣得名而來的)。隋開皇十八年(598)複名宜春。

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為避諱,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臺,劉拾亦在建成城東南二里築金沙臺,均為一方名勝。今金沙臺已廢,宜春臺現存宜春公園內。元鼎二年(前115),劉拾免,建成侯國除。元鼎五年(前112),劉成免,宜春侯國除。

今宜春市境域,漢代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國孫吳寶鼎二年(267),設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隋王朝統一天下,廢安成郡。開皇十八年(598)設袁州,治所設於宜春縣。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於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由筠州劃入。淳化三年(992),劃新喻入臨江軍。此後九百餘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州府級行政機構是袁州。宜春現轄樟樹、豐城、高安、上高、萬載、宜豐、銅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縣一區,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東與南昌、撫州接壤,南與吉安、新餘為鄰,西與湖南、萍鄉毗連,北與九江交界。

宜春市的歷史由來 460952303 9級 2010-12-16 回答

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宜春市的歷史由來 Stifle 1級 2013-10-08 回答

於是兩座新城出現於今宜春市境內。一為宜春,一為建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