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3-14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何漢佴永春 2020-02-24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已經被發現了多年,但是始終沒有對其進行挖掘,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咱們就來說說原因。

簡要答案

秦始皇陵地宮內以水銀為江河湖海,汞含量非常高且具有很高毒性,若要挖掘會對工作人員帶來極大危險。發掘秦陵費工費時費財,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文物若冒然開啟,文物受到溼度、溫度、風、光以及外界震動的影響,隨即發生變化。發掘秦陵必須是“大揭頂”的,要取掉封土,才能發掘,技術難度太大。

方法介紹 01

秦始皇陵地宮內以水銀為江河湖海,汞含量非常高且具有很高毒性,若要挖掘會對工作人員帶來極大危險。發掘秦陵費工費時費財,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文物若冒然開啟,文物受到溼度、溫度、風、光以及外界震動的影響,隨即發生變化。發掘秦陵必須是“大揭頂”的,要取掉封土,才能發掘,技術難度太大。

02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03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善上若水2 2015-09-23

秦陵也好,中國數以百計的帝王陵墓挖與不挖,其實早都套牢了“緊箍咒”,這就是國家制定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可謂文物工作的天條對於秦陵,還可以再找出許多難以發掘的理由來:

一是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規模決定了考古設施的規模,考古設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簡直難以想象。

說到秦陵的規模,那首先得看看秦陵地面的封土①有多大規模。

《漢書·楚元王列傳》上說:“其高五十丈,週迴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可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許多。秦俑考古隊為了瞭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週迴五里有餘”的資料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否則,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道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秦陵的結構由兩部分建構而成,一個是地表下面的地宮,一個是地表上面的封土。人們最關注的當然是地宮,最想看到裡面的遺存和司馬遷說的一樣不一樣,能不能出土連司馬遷也沒有記載的遺蹟和遺物。可挖出地宮,先得挖掉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的封土。甭說這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帝王陵墓,就是一般的墳墓,按考古發掘的規矩,既不能用炸藥炸,也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而一點一點發掘,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面臨風霜雨雪,如此,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文物。否則,即便人能夠在露天作業,可以戰天鬥地,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可挖出的地宮怎麼辦?總不能讓它風吹雨淋吧?

二是挖掉了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搭建大棚存在問題,那不搭大棚,乾脆挖掉秦陵封土行不行?

挖掉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秦陵的地面景觀會消失。只有地宮景觀,而失去與封土規模相結合的場面,如何能讓人感受到秦陵全景的恢宏與壯麗?如何讓人領略古人建造如此龐大工程的艱辛與偉大?顯然也不能透過。

前兩年,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國家“863計劃”,進行了有史以來對秦陵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探測,主要採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結果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約35米深,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地宮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中央的墓室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先不說這個探測是否就是秦陵地宮的實際情況,就算是實際如此,地宮的位置是不是就位於已經探測出來的地方?如果錯位了怎麼辦?

三是地宮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頭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階梯狀的立壁——這可能也是實際的情況——興許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麼構建下去的通道?兵馬俑坑離地表3-5米深,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了10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可以走下去的通道,那豈不是又會破壞地宮的結構景觀?

四是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演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我們可以大致算一下: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秦公大墓從1976年被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照此推理,秦陵豈不是要挖400-500年?

秦景公一號大墓的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孫、秦始皇十四代先祖。大墓的墓室像一座嵌入地下的倒金字塔,由上到下有三層臺階,臺階環繞墓壁,寬2-6米。墓室頂部長59。4米,寬38。8米,底部長40米,寬20米,面積有兩個國際標準籃球場大。墓道平緩呈斜坡狀通向墓室,連線墓室兩端。墓道和墓室連成“中”字形,總長300米,墓底距地平線24米,相當於8層樓高。墓的總體積比先秦所見最大的國王墓——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

我們再來算一下:秦始皇兵馬俑坑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秦陵面積是兵馬俑坑總面積的13倍,深度是6-7倍。兵馬俑坑經過陸續30年的發掘,實際發掘面積並不大,一號坑發掘計4000平方米,佔一號坑遺址總面積的28%;二號坑發掘了200多平方米,佔二號坑總面積的3。4%;三號坑520平方米遺址已全部發掘完畢;總的發掘面積約佔整個遺址總面積的1/5,即30年裡一共挖了4500多平方米。照此類推,秦陵面積是已經挖掘的兵馬俑坑總面積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換一個也可笑至極卻可能有點靠譜的演算法。如果不管封土,不計深度,僅秦陵的地宮面積而言,它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五是投資多大?

投資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三個最主要的要素,其他的暫時不計。以一、二號坑為例,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其保護大廳為鋼網架式結構,平面尺寸為長134。2,寬106。25米,高14。5米。一號坑更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保護大廳幾乎都是寬出坑外邊沿10米建造,廳頂用的是落地式三鉸鋼拱架結構,拱架弧長80米,弦長67米,總重量306噸,投資245萬元。讓考古學家最感遺憾的是,1975年前後建大廳時,正當“文化大革命”末期,當時國家經濟困難,為了節省每10萬元一個的鋼拱架,少建了三個拱架,把一號俑坑兩端計約45米長的坡道舍在了大廳外面,雖節約了30萬元,卻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使人們無法再看到俑坑完整的結構。

六是發掘技術行不行?

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會極為豐富。但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的保護將隨之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地宮本身的維護也馬上會變成巨大的難題。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發掘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發掘之後能不能保護,也不是發掘之前具不具備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發掘本身會不會有重大失誤?我們有沒有研究它的能力?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來自考古學家的工作失誤不可能發生?現在所說的不能挖的理由幾乎都是保護技術不過硬,千篇一律地講什麼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可能變色等,給人的感覺彷彿是這幾個技術保護難題一旦克服,就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了。

話說回來,如果發掘後,真的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遺物——不僅僅是兵馬俑那樣的陶質文物的話,那修復的工作量又有多大?又有多複雜?又有多少技術難關需要攻克?也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一系列問題。看看下面這個慎之又慎修復兵馬俑的例子,我們就能知道守江山難於打江山,即便發掘容易,但保護是何等的困難——秦兵馬俑曾遭到過人為破壞及火焚,再經過兩千多年覆土重壓,均已殘破不堪,每件陶俑、陶馬都得由幾十片和百餘片破碎陶片粘接起來。

可見,每件秦兵馬俑都必須經過以上許多道工序的嚴格操作才能修復完成。另外,2006年《中國文物報》還曾報道說,為了治理兵馬俑生出的幾十種病菌,科技人員連續攻克技術難關,費盡了心力,這裡就不多說了。

七是世界相關組織同不同意挖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會不會干預秦陵的發掘?怎麼幹預?都是未知數。即便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人家最後同意了,那會不會也像當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拯救努比亞遺址國際行動”,先後組織22個國家參與進來,從1960年起干預了整整20年呢?如果國際化了,那外國的發掘——我們只講這一項——是不是和我們現有的考古發掘標準有衝突呢?比如他們要一點一點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極慢無比,規矩極多無比,那得挖到猴年馬月?當年進行三峽工程的文物搶救工作時也不是沒有外國人想投資參加進來,還好我們中國人“多快好省”地自己幹了,否則三峽大壩什麼時候能蓄水可就難說了。

由此可見,不挖王陵的理由,不僅僅在於我們有多大的技術保護能力,重要的還在於我們有多少挖掘能力和認知能力,這才是事物的關鍵或實質。前者是技術,後者則涉及我們的文化成熟度。換句話說,如果技術達到了難道就可以挖了麼?如果我們的考古學家沒有能力適應人類認識的程序,落後於現在考古學的普遍認知階段,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問題,我們的技術再好,哪怕是世界一流,也還是不挖的好。

話說到這裡,我們的共識差不多已經達成:發掘帝王陵墓既要有技術條件,還要有考古研究能力,更要有人類和歷史文化的科學發展觀。三者都未達標,我們就別無選擇,只能把陵墓留給子孫。但不挖又不能一刀切,不能因為考古學強調儘量把文物留給我們的後人去挖,就認為這樣的保護便是科學的保護了。

遙想未來,我們的子孫在感謝我們留給他們的物質遺產時,會更珍愛我們傳遞給他們的精神遺產,這會讓他們更加受用併為之感動。我們真正要核算的成本與代價,實際上可以借用商周青銅器上經常鐫刻的那句銘文來體現:“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也如同當今西方政客或普通百姓提出政治主張、公益建議時常會說的那樣:“為了我們的孩子和孫輩。”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理素昕N4 2015-09-23

1 。發掘秦始皇陵的難度很大,因為秦始皇陵的面積不小,裡面構造複雜,技術有限,弄不好會搞砸。還有,地下的文物因為在地低2000多年,與之周圍的環境已經趨於平衡,很多青銅器文物發掘出來時還是很好的,拿出來以後卻變得鏽跡斑斑,也許地低文物數量巨大,難以儲存,因而損失大量寶貴文物。 而且秦皇陵裡有有毒物質,怕出危險~~~

2。主要是無法保護,因為目前考古水平有限。冒然開挖,保護水平跟不上,至使千年的文物毀之一旦,命令開挖的人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嗎?秦始皇陵是個馬蜂窩,誰也不敢捅。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京城「老炮兒」 2019-05-13

秦始皇陵因為佔地面積巨大,遍佈各種危險機關,挖掘難度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存在毀滅性後果,所以不能挖,不準挖,不敢挖。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ningren999 2015-09-23

首先是裡面的空氣都是水銀,有毒不好進去,然後中國的考古技術不夠成熟,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比如裡面的東西的保護,防腐,賭氣處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