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在沒創立道教以前是幹什麼的如題 謝謝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3-22

張道陵在沒創立道教以前是幹什麼的如題 謝謝了滑書蘭s5 2014-05-01

張道陵其人其事 天師張道陵是一位家喻戶曉、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人物,是道教創始人。經考證:張道陵是江蘇省豐縣宋樓鎮費樓村人。 張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張氏族譜》及清·光緒《豐縣志·張道陵傳》記載:“張道陵,字輔漢,子房(張良)八世孫。”張良原為姬公子,其祖父、父親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之後,張良輔助劉邦平楚滅秦後。隱居於微山湖畔修身養性,死後葬於微山湖中的微山島上,現有留侯墓可證,其後世子孫便在滕州、兗州一帶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西漢末年,王莽篡朝後,各地農民起義,紛紛而立,天下大亂。張氏族眾為逃避戰亂,便有部分宗支舉家遷徙,移居他鄉。據宋樓鎮《張氏族譜》記載,張道陵之祖父張剛就是在此時遷居豐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樓鎮費樓村)落戶的。張剛卒後,其墳地就選在村東五百米處,現為村民張新樓耕種。其墳雖沒,但墳基猶存,地面高出周圍許多,潮潤經年,雖大旱之季溼潤不減,百姓稱之為“神地”。當地至今仍留傳著“張老漢巧佔天門穴”的故事。 張道陵是在豐縣本土出生,為漢留侯張良之八世孫。張道陵一家由祖父張剛從滕州攜妻、子張翳遷來豐縣,定居於豐縣城西南廿餘里邀帝城帝的阿房村(今豐縣宋樓鎮費樓村)。當時,此處是一個十分繁華的所在。張剛父子在此定居後,勤耕為本。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張翳生下一子,全家欣喜,樂不可支,為此子取名陵,字輔漢,以緬懷先祖張良輔漢之心。張陵實是來豐後的第一代張氏之裔。張剛父子對此子愛護有加,悉心教養。張陵生性聰敏,悟性極佳,七歲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經》,對老子的哲學思想印象極深。同時,對天文地理、經書讖緯皆窺其奧,一點即通,舉一反三。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東巡迴京,大赦天下,舉賢良方正,張陵被薦入太學學習,明帝永平年間任江州令。他在職期間,盡力於朝政,拯民於水火。然此時朝綱不振,惡人專權,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職調京。殘酷現實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寄身於官場拯救不了勞苦大眾,只有學成道術,治病救命,才能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做些好事。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勸阻和朝廷的徵用,毅然另尋出路,棄官修道。 他起初來往於吳越之間,後又到浙江天目山中設壇講道,周圍數十里聲名遠播。在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功效大進,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和帝劉啟欲任命其為太傅,三次徵召均不接受,收江州人王長為徒,先後在桐柏太平山、貴溪雲錦山修煉九天神丹。范陽趙升千里尋師,在雲錦山拜師學藝。在王長、趙升之協助下,終將九天神丹煉成。自神丹煉成後,雲錦山上時有龍虎之形出現,故人們將雲錦山改稱為“龍虎山”。 此時,年屆花甲的張道陵神氣倍增,身體益壯,登山越水如履平地,四處雲遊,施藝救民。道業大進,已出神入化。聞知巴蜀之地沴氣為災,隨帶二徒急急趕去,解民困苦。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在鶴鳴山(今四州省崇慶縣境內)中正式倡立道教,奉老子為道教之祖,稱為“太上老君”;張陵自任教祖,授徒以《老子五千字文》、《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等經典著作,兼習修身養性之術,凡入教者須交五斗米為本,故人稱“五斗米教”,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張衡、孫張魯都繼續發展道教事業,並在漢末的政治活動中產生過重要作用。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正月初七日,張陵攜妻雍氏(後妻,對張陵得道幫助頗大。原配為孫氏)及二徒白日昇天,時年123歲。 張道陵仙去已一千八百多年了,但他的軼聞傳說和點點遺蹟,仍被家鄉父老廣為傳頌和妥為看管。

張道陵在沒創立道教以前是幹什麼的如題 謝謝了霸道COev74 2014-05-01

張道陵曾為太學書生,二十六歲拜巴郡江州令,後辭官歸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