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出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哪個成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3-27

"瓜出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哪個成語 花開不敗,才是姿態 1級 2016-12-14 回答

標準寫法是: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成語是:

瓜田李下。

“瓜田李下”一詞源於“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發音

guā tián lǐ xià

解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釋義

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瓜田李下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 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1]

出處

《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附:《君子行》 (《樂府解題》曰:“古辭雲‘君子防未然’,蓋言遠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辭旨與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君子行》:此首無作者名,《文選》卷二七作《古辭》,《藝文》卷四一、《詩紀》卷一三作《曹植》,又見《曹子建集》卷六,無“嫂叔不親授”四句,注稱“古樂府作古辭,冠字下有四句云云”,恐編者有誤,故附此。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同瓜李之嫌

示例

《北史•袁聿翻傳》:“~,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 晉·幹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之譏。” 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近義詞

瓜李之嫌

典故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在的陝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麼不妥呢?”柳公權說:“按照郭寧的貢獻和功績來說,派他到郵寧去當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無什麼好爭議的,可是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裡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

故事

北齊時期,學識淵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別人的錢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過兗州。老朋友兗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當地生產的白色絲綢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員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瓜出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哪個成語 Dong 1級 2016-12-14 回答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釋義

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瓜田李下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易誤用為形容田園生活。 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1]

出處

《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附:《君子行》 (《樂府解題》曰:“古辭雲‘君子防未然’,蓋言遠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辭旨與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君子行》:此首無作者名,《文選》卷二七作《古辭》,《藝文》卷四一、《詩紀》卷一三作《曹植》,又見《曹子建集》卷六,無“嫂叔不親授”四句,注稱“古樂府作古辭,冠字下有四句云云”,恐編者有誤,故附此。

"瓜出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哪個成語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2-14 回答

瓜田李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