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附生,在古代是什麼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5-20

邑附生,在古代是什麼意?yezi1950 2015-02-07

邑——明清一般稱本地、本縣。

附生——即“附學生員”的簡稱。明代時府、州、縣學除廩膳生員、增廣生員外,有取附學生員之制。清相沿,以尚未取得廩生、增生資格的生員為附生(可以理解為第三等的秀才)。

邑附生,在古代是什麼意?為正義而奮鬥者 2016-03-08

邑附生,是古代在廩膳、增廣生定額之外所取的縣學生員。因其附於廩膳、增廣生之後,故稱為縣附學生員,簡稱邑附生。

邑,古代為縣。而附生,為始於明代的古代科舉名詞,是明清時附學生的簡稱。至於進縣學者稱為生員,是因為這些物件既是學生,又有員額限制,所以叫生員。

據明史記載,洪武間規定縣學生員二十人。這二十名生員是由童生經過層層考試選拔進縣學的,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權,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訊逼供,吃國家皇糧,叫廩膳生員。後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要求進學的就越來越多,於是國家又在定額之外增廣生員人數。宣德確定縣學增廣的數額為二十人。為與初設的食廩生員相區別,於是稱原設生員為廩膳生員,稱增廣者為增廣生員。其後讀書人數一增再增,又於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省稱附生,縣稱邑附生。

由於不斷增取,明清兩代的縣儒學生員中,便有三種不同的生員,即廩膳生員、增廣生員和附學生員。由於廩膳生員和增廣生員都有固定的數額,而附學生員沒有數額的限制,所以後來凡是初入儒學的生員,統統作為附學生員,然後再經過考試去補充廩生與增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