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常”姓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5-26

關於“常”姓關大掌櫃 2006-05-24

常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

尋根溯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在封邑建立衛國,其有一子食邑於常,後衛被秦滅,常邑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常姓。2、《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黃帝居於軒轅之丘,國於有熊,其地在今河南新鄭,故黃帝時常姓當出河南。3、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常州一帶),其後以邑為氏,是為江蘇常姓。4、改姓而來。《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5、少數民族中有常姓。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另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

得姓始祖 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號 常姓郡望主要有五個:1、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西南);2、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3、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崇慶縣一帶;4、河內郡,楚漢之際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5、武威郡,西漢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堂號:“太原”、“積善”、“知人”、“受宜”、“學古”等。�

宗族特徵 1、常姓名人多將帥公卿。如漢代右將軍常惠,三國司農卿常林,北朝名將常安成、常景、常爽,唐代進士常袞,宋代御史常同、將軍常思德、尚書常懋,明代開國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撫常安、總督常明、常青等。2、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系出常姓。據傳,黃帝時有天文學家常儀,善於觀測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後嫁與帝嚳為妃。古代“儀”、“娥”同聲通用,嫦娥則為常儀的化身。3、常姓字行輩份排序井然,讀之意遠。據民國抄本《常氏族譜》,江蘇如皋常姓一支字行為:“敦愈怡喬吉,徵善祿綬祥,誼修忠倫。”

名人精粹 常播:江原(今四川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常騫:漢末三國時江原人,學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常璩:蜀郡江原人,東晉史學家。曾任成漢散騎常侍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著有《華陽國志》、《漢之書》等。常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人,累有戰功,封永陽郡公,任刺史,政績卓然。常景:北魏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著述凡數百篇。常爽:北魏河內溫人,後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少已深研五經百家,曾授門徒七百餘人。著《六經略注》。常得志: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隋代官至秦王記室,以博學善屬文而著稱。常何: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於太宗。常建:長安人,唐代詩人。作品多五言,題材多山林、寺觀。後人輯其作為《常建集》。常傑、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唐代畫家,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常 :幷州(今山西太原)人,唐代高僧,曾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船沉, 捨己救人,遇難。《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載其生平。常遇春:安徽懷遠人,明代名將。初隨朱元璋打天下,善射,力大無窮,因自稱能率十萬眾橫行天下,故有“常十萬”之稱。死後追封開平王。常倫:山西沁水人,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作品有《常評事集》、《寫情集》等。常大淳: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士。曾與徐繼畲一同籌辦防務,阻止英軍進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撫時,整頓鹽務,奏免折漕、拔款賑災。後太平軍攻陷武昌時,投井自盡。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其教義發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因其在伊斯蘭教傳播中所作的貢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