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6-22

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冰雨夢悠悠老師 2017-12-20

民國“國考”保薦免試關係戶佔盡半壁江山。

每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都異常激烈,可謂是萬里挑一選人尖。而

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為選拔基層官員,也舉行過類似的考試,稱為縣知事試驗

。縣知事試驗具體如何產生,如何執行,是否如今天的國考般競爭激烈呢?下文將一探究竟。

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

縣知事試驗,顧名思義,是選拔縣知事的,即縣一級的行政長官,清代稱之為知縣。縣知事試驗的產生是當時政治形勢所迫。因為在1914年縣知事試驗實行之前,

社會上對縣知事群體的評價極差,認為他們“非市井無賴之徒,即黨會強梁之輩,流品紛雜,吏治卑汙”。

這一現象的出現又有種種深層原因,比如科舉制廢除,基層官員的選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況且民國剛剛成立,舊制度舊思想的流弊尚未除去,官場風氣不正。總之,為了整頓地方政局秩序,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北洋政府於1913年12月頒佈了《知事任用暫行條例》、《知事試驗暫行條例》和《知事試驗暫行條例施行細則》等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為縣知事試驗的正式施行打基礎。

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

1914年2月-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共舉行了四屆考試。知事考試對應試者有諸多資格要求,比如必須得是30歲以上的。其餘的要求則主要是針對學歷和社會經歷的。報名時還要提供相關文書作證。考試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甄錄試,主考論文;接著是第一試,考現行法令解釋和國家條約之大要;再來是第二試,包括關於地方行政之策問、設案之判斷、草擬文牘;最後一部分是口試,類似於今天的面試,科目包括就地方民情風俗習慣設為問答和就其經驗設為問答。四個階段層層淘汰。另外,還有

保薦免試環節,雖然也有明文規定,但是這一環節百弊叢生,有的被舉薦者甚至是目不識丁。

民國的“國考”是什麼樣的?

四屆知事考試,報名總人數突破了3萬人,最終錄取的人數為六千餘人,其中保薦免試的卻接近3500人。縣知事試驗的競爭似乎沒有今天國考激烈。但是這一考試的社會關注度絕不亞於國考。從規章制度的出臺到具體每一次考試的實行,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社會討論。比如針對應試資格問題,比如口試中所存在的隨意性和不公平,等等。社會輿論有助於促使知事考試不斷完善。

不過,由於全國縣知事崗位的缺餘逐漸減少,1915年,袁世凱不得不下令停止考試。

北洋政府時期的四屆縣知事試驗,儘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有舊式科舉制度的痕跡。但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它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官考試的一個重要嘗試,從它的部分考試內容來看,其現代性和科學性是顯而易見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