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求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6-17

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求翻譯匿名使用者 2013-07-06

出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譯文;(顧炎武的)高足吳江人潘耒收藏他遺留下來的書稿,作序併發行。 這裡是全文翻譯;先生字寧人,後改名為炎武,學者稱他亭林先生。顧炎武年少時高超不凡,有遠大的志向,不與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鄉歸莊非常友好,一起遊歷復社。對於書籍沒有不看的,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當時國內有很多憂慮之事,他嘆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國家敗亡。他廣泛閱讀《二十一史》,有關於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下來,力求評定這些在當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說拘泥於古代虛而不實的話。晚年更加專注於記述《六經》,而《日知錄》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終身學術研究最高境界的書,凡是經書和史書中精妙的話語全部收錄在書中。 乙酉年夏天,顧炎武母親六十歲,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戰爭,她對顧炎武說:“我雖然是一個婦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寵,果真國家有大的變故,我就為國而死。”給後人遺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響應崑山縣令楊永言的徵召,和嘉定生員吳其沆以及歸莊一起起兵抗清,到吳地跟隨夏文忠公,起兵之事沒有能夠成功,先生和歸莊僥倖得以逃脫。第二年,幾次參與吳勝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組織抗清,因為道路阻隔,沒有能夠前行。 先生懷抱故國的悲傷,國土遭受清人蹂躪,每天沒有一刻能夠安寧。遊遍沿江一帶的山水,來觀賞舊都周圍的美景。戊戌年,又遊遍北都周圍的地方。一直到山海關外,來觀賞大東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謁思陵,開始選擇定居在陝西的華陰。當初先生遊遍觀賞四方,他對明朝忠誠的心願並沒有丟下,先生在華陰購買五十畝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種,而開墾收穫的物品,另外貯藏起來,以備起兵之用。 大學士方孝感用信召見先生作為他的助手,先生說:“希望以死推辭,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聽後驚恐,就停止召見他。戊午年朝廷大規模選撥人才,皇帝詔書下達,眾官員爭相想招致他,先生預先讓在京城的眾門生推辭,並且說:“刀繩都有,不要讓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眾官員又想推薦他,他寫信給學士葉訒庵,請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編修的職務。有人說:“先生認為獲取好名聲的人,他的心志哪裡想被人知道呢?而盡力拒絕推薦來表明自己的節操,那麼我還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人。”華陰的諸生請求他講學,他也推辭了。先生擁有為世所用的謀略,卻不能得到實現。尚書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當他們還沒有做官時,先生救濟他們,等到他們富貴了,多次寫信迎接先生南歸,願意把別墅給他居住,並且買田來供養他,他都沒有去。 辛酉年,先生死在華陰,沒有子女,死時六十九歲。他的高足吳江人潘耒收藏他遺留下來的書稿,作序併發行,又另外編輯了《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為廣泛流傳。徐尚書的長孫徐涵在廣東做官,從數千裡外寫信給我,囑咐我給先生寫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王不庵說:“先生承受亡國的痛苦,想在天下廣泛宣揚他母親的志向,到處奔波,流離失所。怎麼能夠回望故鄉,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實在哀痛啊!”這話,大概能夠用來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