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地評價石敬瑭做"兒皇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7-26

如何客觀地評價石敬瑭做"兒皇帝"?jgyan682020-01-01

其一,石敬瑭出身不是漢族,而是沙陀族。雖然受到了漢族文化的一些薰陶,但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習俗。因此,當契丹國主認石敬瑭為兒子時,石敬瑭並沒有受辱的感覺,反而覺得很親切,這是草原民族風俗相近形成的必然結果。然而,後人並不理解其中緣由,硬是給其冠以屈辱卑賤的惡名。

其二,石敬瑭遭受千古罵名的另一個因素是年齡問題。石敬瑭出生於公元892年,至936年稱帝時,已是44歲,而此時耶律德光(生於902年)年僅34歲。石敬瑭稱比自己大10歲的人為父皇,以漢族人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其實這又是一個民族習慣的問題。沙陀族氏族公社遺習十分濃厚,養子之風很盛,但養子與養父年齡往往並不相當,石敬瑭對耶律德光稱“父”,雖年齡相差懸殊,但以塞外民族養子風俗來看,不足為奇。石敬瑭給耶律德光上表時稱臣,寫書信時卻稱“兒皇帝”,如家人禮,也說明耶律德光認可了這個乾兒子,契丹與後晉遂結成“父子之邦”。但是歷代正統史學家無法擺脫漢族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將這些條條框框強加給石敬瑭,把他貶得一無是處。

其三,即以漢族的倫理道德來評定石敬瑭,其所作所為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據《新唐書·唐本紀》載,後唐太祖李克用於公元904年和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在雲中相會,約為兄弟。按李克用養子為李嗣源,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耶律阿保機之子為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明顯長石敬瑭一輩,石敬瑭稱其為“父皇帝”是嚴格依照輩分關係排定的,符合漢族的倫理觀念。

其四,人們說石敬瑭早有謀反野心,只是隱忍未發,後來見時機成熟,才借契丹兵滅了後唐,做了皇帝。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石敬瑭是後唐明宗的女婿,多次拯救明宗於危難之中。出於信任,明宗將太原周圍地區交由石敬瑭經營。閔帝即位後,潞王造反,如果石敬瑭真有謀反之心,可趁亂起事,成就帝業。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閔帝託付衛州刺史看護,自己靜觀時局變化。潞王登基後,對石敬瑭疑心很重。石敬瑭整日提心吊膽,惟恐被人誣告為謀反之罪。潞王果然廢去石敬瑭官爵,發兵征討。石敬瑭要想活命,只能求助於契丹人。生死關頭,顧不得許多,遂與耶律德光簽訂條約,引契丹人進入中原,滅了後唐。這是迫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無奈之舉,如果用捨生取義的儒家教條套在石敬瑭身上,讓其坐以待斃,不求援於契丹人,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五,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是人們貶斥他賣國媚主的重要證據。在此需要闡明的是,自唐代“安史之亂”之後,幽雲地區就從未被中原皇帝控制過,統治它的是代代承繼的藩鎮節度使。他們名義上屬中央政府管轄,其實是各自為政,不聽指揮。可見,石敬瑭借兵之時,幽雲十六州並非在其控制之下,也就無所謂割讓。因此,割讓幽雲十六州不應歸罪於石敬瑭,只是他默認了契丹兼併本屬於趙氏父子屬地的行為,才使其背上了割地求榮的罵名。

其六,有人認為幽雲諸州人民被劃歸契丹後,飽受壓迫摧殘,嚐盡了世間萬苦。相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實行一朝兩制,並不強求幽雲地區的百姓服從契丹族習俗。因此,生活在契丹人統治下的幽雲百姓,其命運說不定比中原百姓還要好些。

其七,一些人認為石敬瑭對契丹稱臣、稱“兒皇帝”可恥至極。其實只要瞭解一下歷史,也就明白石敬瑭有苦難言的矛盾心態。因此,對於石敬瑭稱“兒皇帝”一事,我們不能脫離既定的歷史背景,要全面把握與其有關的歷史聯絡,這樣才能對石敬瑭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然而,絕大多數人認為不能為石敬瑭翻案。他的所作所為均是咎由自取,理應受到人們的痛斥與辱罵。儘管幽雲十六州實際控制者不是石敬瑭,但據《新五代史·晉本紀》載,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石敬瑭稱帝時,幽雲地區掌權者“趙德鈞及其子延壽叛於唐來降”,名義上幽雲十六州已經歸順後晉了。但石敬瑭與契丹有約在先,割幽雲諸州給契丹,只好令契丹人將趙氏父子“鎖之以歸”。顯然,石敬瑭是丟失幽雲之地的罪魁禍首。其實,契丹人也不是天下無敵。石敬瑭的侄兒石重貴繼位後,與契丹交惡。天福八年(943),契丹南下攻晉,晉將景延廣據黃河抵抗,擊退敵軍。開運二年(945),契丹再次進軍後晉,石重貴親自督戰,大敗契丹軍。因此,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財力來講,石敬瑭完全可以奮力一搏,與契丹爭個高低,而無須去做什麼“兒皇帝”,也不應對契丹稱臣。

綜上所述,人們對石敬瑭稱“兒皇帝”一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歧較大。但評價一個人,總不能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緊緊不放,而要看他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以五代時期的特定形勢而言,石敬瑭的借兵稱帝,避免了中原地區陷入更大的戰亂,加強了漢族與契丹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石敬瑭做了一個封建帝王力所能及的事。至於石敬瑭為什麼對契丹稱“兒皇帝”,恐怕只有他才知道自己的苦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