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時期資料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03

建文時期資料愛君如燁O肆野 2008-06-20

建文是朱允炆的年號,他在位四年。他是明太祖的孫子。

生母是呂妃,父親是朱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太祖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採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永樂,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同時期的日本和歐洲如下:

這時正是西方世界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歐洲農業生產有了新的進步。英國、尼德蘭等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已開始採用耕地的輪種制。一般是二圃輪作制和三圃輪作制。二圃制是將耕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種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換;三圃制是將耕地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播種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種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輪換。這種輪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原始農業耕作是一大進步。鐵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廣,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許多國家還大量墾荒,不斷擴大耕地面積。農產品的產量也增加了。果園、菜圃和農產品加工等,也有新的進展。隨著歐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產品剩餘的增多,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業獲得迅速發展。與手工業密切相關的動力技術的進步極為顯著。14世紀的德意志、義大利等逐漸在採礦業中利用水力鼓風、排水和提升礦石,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增加了採掘深度。在冶金工業中,由於出現了由水力帶動的鼓風機,使風量加大,爐溫升高,就能在大熔爐中直接煉出熟鐵和鋼,並能熔化鐵水,進行澆鑄。在金屬加工業中,出現了用水力驅動的加工工具,如拔絲機、壓延機等,以及重達1噸以上的水力錘。在紡織業中,已廣泛使用水力漂洗。水力也日益普遍地應用於鞣皮、造紙、玻璃製造等行業。動力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紡織業中,十四五世紀,手搖紡車普遍推廣;15世紀末,又開始使用自動紡車。這種紡車把紡線和纏線過程合二為一。漂洗呢絨的技術也有了改進,以前用人力搓洗,這時改為用水輪牽動大木槌,打淨漂洗中的呢絨。此外,15世紀以後,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在歐洲廣泛傳播,也促進了歐洲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從13世紀起,歐洲人開始使用指南針。中國發明的火藥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14世紀中期以後,歐洲人就利用火藥製造大炮和毛瑟槍。最初毛瑟槍是用引火線來點燃的,只有放在特製的支架上才能射擊。到16世紀,出現了較輕便的、裝有燧石扳機的毛瑟槍。槍炮的廣泛使用,是軍事技術上的一次革命。中世紀時披盔戴甲的騎士在槍炮面前失去了意義,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據勢力的可靠保障了。

此時日本處於室町時代。

南北朝統一。

義滿遣肥富某、僧祖阿等赴明,是為第一次遣明船。世阿彌作《風姿花傳》。

建文時期資料sissy331 2008-06-15

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和諧的寬政。 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 ,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髮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裡 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太祖朱元璋嚴刑峻法的一種 調整,也反映了建文帝與太祖執政風格的迥異。減輕賦稅。還有就是削藩。。。當然,他注重文治,本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大臣方面,當然就是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他們咯~~朱棣就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的,清的就是他們幾個~~

具體的事情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和《正說明朝16帝》啦。東西太多太多了,打的吐。。

建文時期資料CN目鏡 2008-06-15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採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針對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先從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這樣不僅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永樂,朱棣就是明成祖。

不好意思,科舉的就找不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