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提舉洞霄宮”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23

請問“提舉洞霄宮”是什麼意思?woodmask 2012-05-25

是官職,出處如下

洞霄宮,創建於漢武帝時;唐弘道元年(683)奉建天柱觀;乾寧二年(895)改稱天柱宮;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名洞霄宮,宋理宗御書“洞天福地”;宋真宗御題“洞霄宮”。南宋時,皇室崇尚道教,洞霄宮成為距京畿臨安最近的宮觀而盛極一時,當年竟有殿堂千間,道士數百人,規模之宏偉,可謂登峰造極。宋代,朝廷為安撫老病閣僚及冗員,設“提舉宮觀”閒職。南渡後,臨安夏日酷暑,皇室在大滌山築行宮避夏,授“提舉洞霄宮”職銜,官員多達160餘人,副相以上官吏就達43名,名相李綱、抗金名將張浚等就曾名列其中,時人稱洞霄宮為“半個朝廷”。

臨安遺痕

洞霄宮

(本文刊發在2月20日杭州日報第六版)

紹興初年,南逃的趙構剛喘了口氣,朝臣又爭吵開了。痰氣最重的,全是抗戰派。譬如趙鼎和呂頤浩,都是文官主持中央軍事的帥才。

當時還是主管紀檢的“御史中丞”趙鼎,也不知“秧子”起於何時的“青萍之末”,偏偏與“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的呂頤浩較上勁了,一上朝就唾沫橫飛,趙構腦袋都大了。沒辦法,下詔,趙鼎改任翰林學士,去“拍拍掌、舉舉手”的幹活。趙鼎不接受。再詔改趙鼎任禮部尚書,趙鼎還是不受。天天“極論頤浩過失至數千言”,說得最尖銳的,是呂“專權自恣”。沒辦法,呂頤浩罷免,南宋初期,民主還是有的。

呂頤浩主政是二起二落;趙鼎主政也是二起二落,讓秦檜撿了一個“漏”,腸子都悔青了。呂頤浩第二次罷官,改任“提舉洞霄宮”。後來,趙鼎這老哥也去洞霄宮當“提舉”了。不過,紹興五年(1135),在“提舉洞霄宮”任上的呂頤浩,又加任了“鎮南節度使”。

為什麼要設“提舉洞霄宮”?王栐在《燕翼詒謀錄》中說:王安石建立宮觀制度,當初是“治”那些對“新法”有異議的高官。後來變味了,高官一旦犯錯被逐,多被差派到宮觀去當“使”或者“提舉”。清清靜靜,面壁思過,稱之“優老”,優待老者。

南宋就有意思了:文官“大學士”以上,武官相當於“節度使”(大軍區司令),一旦犯錯,能“以觀後效”的,往往派去“宮觀”。呂頤浩加任“鎮南節度使”後,這“提舉”還得兼,搞得不好,隨時兌現去當老道。

在“提舉洞霄宮”任上年頭最長的,是李綱。建炎元年(1127),李綱“尚書左僕射”罷免到了洞霄宮,到紹興十年(1140)正月的“悼詞”,還是兼“提舉洞霄宮”。李綱也算是個“老憤青”了,十三年的考察期,“痰氣”不減,意見不斷。

洞霄宮的“提舉”多時能坐兩桌麻將,大多屬於推一把可以進去;提一下能夠起來的兼職閒官。如紹興九年正月,除了李綱,“提舉洞霄宮”的還有端明殿學士徐俯、資政殿學士汪伯彥、監居永州剛復任左宣奉大夫的張浚、左中大夫劉大中、左通議大夫王庶、觀文殿大學士朱勝非(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25)。

難道洞霄宮近傍京城,考察方便?這足以讓後人高看洞霄宮了。

洞霄宮遺址,在02省道南側,從老路進去,古杏參天,溪水潺潺,浣婦搥衣,古時留痕仍有。一條溪水,以前、現在,仍是餘杭與臨安的界溪。

臨近洞霄宮所在的村落,有牌坊,有舊時輝煌的浮現。往山谷深處走,村落的富裕與遺址的冷落,就經緯大異了。洞霄宮遺址三面環山,“洞”還在,有高高的壘石;“宮”,是一片空地,有黃色的土質。

那是一個陰天,雲霧繚繞,但不是從“洞”中翻滾而出,“神氣”不足。“洞”有兩個,北面是排水的,南面就是洞霄宮的“真諦”,叫“大滌洞”。給我寫下“大滌洞”三字的是汪家埠10號的馬家兄弟,他們讀“迭”,我寫不出。我很幸運,住在省道邊的這哥倆,從小就住洞霄宮旁。

馬家阿哥58歲,阿弟48歲。他們說,8、9歲時,“大滌洞”外有大石墩,墩上能躺一個成人。據老輩人傳下話說:宮殿蓋在“大滌洞”外那一片黃泥空地上,墩,就是宮殿立柱的基石。馬阿弟17歲時,公路南面的一戶人家造房,打碎墩石運走了。被運走的還有地磚,以前就鋪在宮殿遺址上,每一塊 1米多見方。打馬家兄弟懂事起,地磚全開裂破碎。

“大滌洞”坐東朝西,遠遠的正南也有一個類似的山洞。馬家兄弟說,那是一座墳,葬的是宮觀中最後一個道士。老人說此地有帝王之氣,不知道這道士的後人,是否顯貴了?

山塢少水,老輩人說:當年趙構要來,觀音娘娘特地將水借了過來。道士們滿懷喜悅去道口迎駕,趙構走了,只撿了一支御筆,後來一直供在殿上。我翻了史書,找不到趙構去洞霄宮的文字,倒是建炎二年“明受政變”,隆祐皇太后在洞霄宮住過。

洞霄宮創建於漢武帝時,但流傳在後人口中的,依然是南宋。

請問“提舉洞霄宮”是什麼意思?山魈木客 推薦於2016-12-02

洞霄宮在浙江餘杭縣大滌山中嶺下。據載,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宮壇於

大滌洞前,以作祈福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敕本山道士潘先生於其地建天柱觀。

中宗朝賜觀莊一所。乾寧二年(895),吳越武肅王錢鏐與道士閭丘方遠相度地勢,進行

重建。①吳筠於大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觀碣》,記此宮前身天柱觀之建立與興盛

情況,略謂:

昔高士郭文舉創隱於茲,以雲林為家,遂長住不復。……及我唐弘道元祀(682),

因廣仙蹟,為天柱之觀。……貞觀(627~649)初,有許先生曰邁,懷道就閒,薦召不

起。②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朱君緒、司馬子微、暨齊物、夏侯子云,皆為高流,或

遊或居,窮年忘返。寶應(762)中,群寇蟻聚,焚爇城邑,蕩然煨燼,惟此獨存。③吳

越王錢鏐又於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觀記》,述乾寧二年與閭丘方遠“建立殿堂,兼

移基址”事,謂“其大殿之內,塑天尊、真人、龍虎二君,侍衛無闕。其次,別創上清

精思院,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廚及陳鼎擊鐘之所,門廊房砌,無不更新”。④宋大中

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觀為洞霄宮。並賜仁和縣田一十五頃,悉蠲租稅。天聖四

年(1026),詔道院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杭州洞霄宮大滌洞為第五。政和二年

(1112),以宮宇頹圮,奉旨賜度牒三百道以興復之。後因方臘起事,廢於兵火。高宗

南渡、紹興二十五年(1155)出內帑重建。淳佑七年(1247),詔賜錢以置恆產,山門

規制更加崇廣。⑤陸游於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宮碑記》,除歷述洞霄宮之興革歷

史外,又特別強調了它的重要地位,稱它在宋時“與嵩山崇福宮獨為天下宮觀之首。……

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一、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⑥並

謂南宋時,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輔大臣提舉該宮。

宋朝崇道,洞宵宮為天下道觀統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