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罃的賢主良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2

智罃的賢主良臣Kyoya江MP6 2016-05-30

雖然不滿意欒書的弒君,對於這個新君,荀罃還是比較贊同的,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既然悼公已經來了,又何必再去回味當年?

整個前573年,晉悼公都在努力修復世卿動亂造成的創傷,調整內閣,凝聚晉國的所有可調動的力量。就在當年的冬天,楚共王與鄭成公討伐宋國,圍困宋國彭城,宋國向晉悼公求救,韓厥宣佈:“成霸安強,自宋始矣!”

經過悼公革新後的晉國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不到兩年,爭霸的戰火就從宋國燒到了楚國的盟友鄭國。 前571年6月,鄭成公在內外交困中死去,子罕主持國家大事,子駟處理政務,子國出任司馬。晉軍攻打鄭國。鄭國大夫大多主張服屬晉國。然而子駟以成公遺言,不肯服從晉國。

7月,晉國卿士荀罃、宋國華元、衛國孫林父以及曹國、小邾國人在衛國的戚地會盟,共商伐鄭大計。仲孫蔑提出在虎牢關上築城來威逼鄭國,荀罃在得到了齊國崔武子的同意後,下令在虎牢築城。

這年冬天,晉國荀罃帶領齊國崔杼、魯國仲孫蔑、宋國華元、衛國孫林父以及曹、邾、滕、小邾等國軍隊在虎牢關上築城,對鄭國實施戰略性壓迫。結果不戰而屈人之兵,晉國還沒有動武,鄭國就屈服了。

孟獻子提出了意見很快被荀罃採納,極有戰略眼光。為了團結齊國,並不急忙築城,直至等到齊國代表崔杼,爭得他的同意。與魯國孟獻子較交好,來威脅齊國,如此軟硬兼施,晉悼公真是沒有看走眼,荀罃果然是治國之能臣。

虎牢築城後,晉軍伐鄭,朝發而夕至,大大減少了每次出兵的成本,具有著巨大的意義,虎牢也就成為之後所提出的三分晉軍,爭鄭疲楚的戰略跳板。

經過韓厥執政期間的不斷進攻,戰火繼續南移,前570年冬,荀罃率領晉軍攻打楚國的北方門戶——許國,敲山震虎。 前570年4月25日,晉悼公與魯襄公在長樗會盟,孟獻子為魯侯相禮,智武子為晉侯相禮。鑑於魯國長期為齊國所壓制逼迫,仲孫蔑請年幼的魯襄公對晉悼公行天子禮,這一瞬間荀罃急忙制止:“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孟獻子很無奈的說道:“以敝邑介在東表,密邇仇讎,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這個事情的發生背景就是齊國趁魯侯新立、晉楚爭雄無暇東顧,對魯國實施軍事打擊,使得魯國人已經忍無可忍,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哀求晉國人履行霸主的義務,幫助魯國渡過難關。

魯襄公前575年即位時只有4歲,這一年也還沒到十歲。晉悼公此時的年齡也只17歲,都是孩子。孩子與孩子總有不少共同語言,而孟獻子仲孫蔑與智武子荀罃已引以為至交。晉魯兩國的首腦級人物關係密切,對以魯制齊的戰略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韓厥執政期間,晉國通過了幾年的時間與楚國的拉鋸,佔據了上風。不僅僅是鄭國,就連更南方的陳國也一度向晉國靠攏。前568年,楚共王親率軍攻打陳國,質問陳國背叛楚國的緣由,陳國人說是楚國的令尹任夫(即子辛)對陳國太苛刻,於是楚共王殺死子辛,立他的侄子貞(即子囊)接替他成為了令尹,並開始積蓄力量,向晉國反撲。

經歷了楚國連續的猛攻,鄭國、陳國附楚。晉悼公雖然多次出征,弄得晉國民生緊迫,鄭國仍然與楚國站在一條戰線上。 面對鄭國人如此望風使舵,晉悼公非常憤怒,四軍八卿匯聚一堂,大家共商大計。這時候荀罃站出來,介紹了自己的看法。大體意思是,晉國的綜合國力強於楚國,但卻還沒有佔據壓倒性優勢,只能對靠近自己的諸侯進行保護,遠處的就鞭長莫及了。荀罃提議以上軍、下軍、新軍為基礎,將中軍一分為三,編入以上三軍中,分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一旦楚軍進犯中原,晉第一軍出征中原;中原再有戰事,晉第二軍出征;中原又有戰事,晉第三軍出征,週而復始。這樣,晉只有一軍在中原應戰,而有兩軍在國內休整。然則每有戰事,楚全軍出征中原,長此下去,必然疲憊。輪番的向鄭國發起進攻,圍城引援。楚國人不會甘心鄭國歸附晉國,楚軍必然要向晉國挑戰。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楚國欲戰不能,拖垮楚軍。

為了讓荀罃毫無妨礙的實現他的計劃,韓厥讓賢,主動提出告老,悼公應允。前566年,晉悼公設定四軍八卿,荀罃成為晉國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成為荀氏家族第二位、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這時候晉國將佐安排如下: 中軍將 荀罃 中軍佐 士匄 上軍將 荀偃 上軍佐 韓起 下軍將 欒魘 下軍佐 士魴 新軍將 趙武 新軍佐 魏絳

智罃的賢主良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