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夏,的三個,西域名稱,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2

在大夏,的三個,西域名稱,是什麼?roger_6 2016-12-12

西域大夏國之名,是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國之一,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此記載:“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裡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1] 與西方歷史做比較,大夏究竟是指哪個國家,目前大致有兩種意見: 1) 大夏即希臘人所建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2]等持此說。 2) 大夏即吐火羅,如《辭海》(1999年版)[3]等持此說。 由於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其《地理學》第11卷8章2節中,記載了吐火羅(Tokhara)等四民族渡藥殺水(錫爾河)南下,從希臘人手中奪取巴克特里亞的事件[4]。而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幾乎與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同期,這為確定大夏究竟是吐火羅(Tokhara),還是被吐火羅(Tokhara)推翻的巴克特里亞增添了難度,以至於至今也未能達成一致。 目前,持大夏即巴克特里亞一說的,大多將吐火羅對應於原籍在中國後來西遷至西域的大月氏或為大月氏的一部分[5]。而持大夏即吐火羅一說的,則大多認為大夏人原籍在中國,後來西遷至西域並攻佔了巴克特里亞。[6] [7] [8] 一、大夏與大月氏 在正史中,大夏之名始見於《史記》[9],與大夏經常同時出現的國名則有大月氏。此後的《漢書》[10]、《後漢書》[11]等對大夏和大月氏的記載與《史記》基本相同。《三國志》中未見大夏和大月氏之名。《晉書》在“大宛國”條中提到了大月氏[12],但未見提到大夏。 《魏書》[13]和《北史》[14]中始見有吐呼羅國,同時還都列有大月氏國,但皆未見大夏之名。此外《北史》中還列有吐火羅國[15]。《隋書》中列有吐火羅國,在“康國”條中提到了月氏之名[16]。《舊唐書》中無大月氏國和吐火羅國,但在“罽賓國”條中提到了大月氏、在“波斯”條中提到了吐火羅[17]。《新唐書》中列有“吐火羅”條:“吐火羅,或曰土豁羅,曰睹貨邏,元魏謂吐呼羅者。”[18]按《新唐書》的說法,《魏書》和《北史》中的吐呼羅就是吐火羅。《新唐書》中還記載:“挹怛國,漢大月氏之種。大月氏為烏孫所奪,西過大宛,擊大夏臣之。治藍氏城。大夏即吐火羅也。”[19]《新唐書》所提到的大夏,顯然是指漢時大夏,而現在則是吐火羅。 觀古籍可知,大夏之名見於《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中,而吐火羅之名(或同音異字)則見於《魏書》、《北史》、《隋書》、《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大夏和吐火羅之名分別出現在兩個時期,即漢時西域有大夏、大月氏而無吐火羅,北朝及以後的西域則有吐火羅、大月氏而無大夏。 鑑於北朝及以後的史籍中吐火羅和大月氏並列出現,所以將吐火羅對應於大月氏顯然不妥,就是對應於大月氏的一部分也是很牽強的。相反,大夏與吐火羅之名的分期出現,則為大夏即吐火羅一說帶來了較為有利的資訊和旁證。 二、大夏與吐火羅 主張大夏即吐火羅的學者認為,“大夏”正是吐火羅(Tochara)的精確音寫[20],或為西方記錄中所載“Tokhara”之對音[21]。但究竟如何“精確音寫”或“對音”,卻一直未有學者做明確的表述。下面試圖從語言歷史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西晉末年,中原大地發生了所謂“五胡亂華”事件。《晉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以後,中原地區的漢族因躲避戰亂而紛紛南遷至長江以南地區。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此做了大幅描寫:“漢族人大量流亡,落後族大量內遷,是從西晉末年開始的,到隋文帝滅周才告結束”。十六國時期,數十萬匈奴、羯、鮮卑慕容部等族入塞,最後均融入漢族;北朝時期,鮮卑族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魏國,這期間,北方各族更是大規模南遷。經過幾百年的各族遷移,結果是“隋唐時期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族,實際是十六國以來北方和西北方許多落後族與漢族融化而成的漢族”。[22] 語言學家們認為,經過五胡亂華事件後,中國北方方言的語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3]“總的說來,普通話的語音系統跟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比較,是大大簡化了,而南方各方言,卻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較多的古音成分。如吳方言在聲母方面保留了古濁聲母和清聲母的區別。”[24]因而“現在的吳語是中古北音的繼承者。”[25]按語言歷史學,晉以前北方地區的語言是中古北音,晉末以後則演變為現代北方方言(普通話)了。 既然“現在的吳語是中古北音的繼承者”,那麼就用現在的吳語來讀一下“大夏”兩字吧。以下便是用吳語中的上海方言所讀“大夏”兩字的音(採用國際音標註音): 大 [26] 夏 [27] 用上海方言讀“大夏”,其讀音與“吐火羅”讀音很接近,而與“睹貨邏”讀音則幾乎一致。這完全證實了北朝以後用北方方言所讀的“睹貨邏”之音就是晉以前用中古北音所讀的“大夏”之音。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將“吐火羅”正音為“睹貨邏”[28],可見這是唐玄奘親耳所聞之記錄,非常準確和忠實。同時也反映出自北朝至唐,北方方言一直在變化之中。 綜上分析,大夏與吐火羅(睹貨邏)完全就是同音異寫,大夏即吐火羅,正如《新唐書》所說的那樣。 結 語 透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史籍的比較分析,由於史籍中大夏與吐火羅從未同時期存在過,而吐火羅與大月氏則有同時出現的情況,所以將吐火羅(Tokhara)對應於大月氏,將大夏對應於巴克特里亞的說法顯得過於粗糙。 透過語言歷史學的研究分析,用現代吳語(即中古北音)讀“大夏”,其音與用北方方言(普通話)讀“睹貨邏(吐火羅)”之音相同,因此可以證實:大夏即吐火羅。 從地域角度看,無論是巴克特里亞、大夏,或是吐火羅、大月氏,它們都曾經被用作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的地名。但作為國家或民族,巴克特里亞、吐火羅、大月氏則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國家或民族。而中國史籍所記載的西域大夏國,應當是後期史籍中記載的吐火羅,也是西方史料中的吐火羅(Tokhara),而決不是巴克特里亞王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