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古橋會龍橋介紹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3

紹興古橋會龍橋介紹匿名使用者 2013-05-06

會龍橋

舊時紹興有路必有涼亭,建在橋上的涼亭謂之橋亭。城郊有八座橋亭,而會龍橋亭以其規模和宋理宗由此發跡的典故被推為八座之首。會龍橋亭位於紹興西郭門外五牌樓,面朝浙東大運河,背靠會龍堰,坐南朝北,貫東穿西,景色宜人。

會龍橋與南宋理宗皇帝的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理宗原名趙與莒,系趙宋宗室之後。據《越中雜識·古蹟》記載,理宗母家全氏住在西郭門外虹橋北。理宗童 年時,值秋暑,偕弟與芮浴於河。適逢當時宰相史彌遠的塾師余天錫回慶元老家控親,自杭舟行抵此而忽逢雷雨,趙與莒與弟與芮趨避舷側。天錫臥舟中,夢龍負舟,驚起視之則兩兒也。問之,為保全長家兒,乃登岸訪全氏。主人具雞黍,命二子出侍,因謂天錫曰:“此吾外甥趙與莒、與芮也。日者嘗言二子後當極貴。”時天錫奉史彌遠命,密訪皇室宗子之賢者,以承皇嗣。寧宗崩,與莒接位就是理宗。當時余天錫相會理宗兄弟處,後人稱之為會龍堰,堰上之橋謂之會龍橋。與莒兄弟沐浴之處後人稱之謂浴龍宮。 從紹興城區出西郭門,沿運河左側的石板道前行。舊時此地牌坊密集,碑亭錯落有致,據說達八十多座。牌坊碑亭旌表的全是“貞節”、“節孝”之類。魯迅在雜文《我的貞節觀》一文中曾痛斥牌坊碑亭的殘酷性,“每一座牌坊都記錄著一個被封建禮教逼害致死的冤魂的血淚史。”紹興附郭多有“行牌頭”、“牌坊漊”這種地名,可見牌坊之多。當然,現在這些牌坊、碑亭已經所存無多了。 會龍橋築在運河通往鑑湖鍾堰一條往南支河上,呈八字形,從兩側上下橋各有石級二十餘級,橋面長達十五六米,寬五、六米。橋亭為磚木結構,用方形石柱支撐。從石柱的刻文中可以看出,橋亭修築於清光緒癸卯年,即公元1903年。臨運河正面中間的二根石柱上,刻有隸書陽文抱聯一副,上聯是:亭傍鐘山,望日儼同望海;下聯是:橋臨鏡水,會龍即是會源。是山陰駱秉鈞所撰,保甫安所書。 紹興四鄉的涼亭,都是為了讓來往行人歇腳休息所設,所以往往就地取材。因紹興盛產石材,涼亭亦多用石板、石條構築而成,當然也不乏比較考究的磚木結構。又因為橋亭總是和庵堂寺廟相連,往往是善男信女集資修建的。會龍橋亭緊連會龍庵,祀大佛菩薩。橋亭所在,必是景點所在。會龍橋亭建築在浙東運河堰頭,運河在此分出南向的一條支流,流經會龍橋勾通鍾堰頭,即鑑湖的堰頭,所以它也是水利樞紐之一,調節著運河與鑑湖的水位。橋亭抱聯上所寫的“橋臨鏡水,會龍即是會源”,其實是寫實景的,運河水位高的時候,從東西而來的兩股急湍,如兩條蛟龍奔騰戲水,形成橋下兩大旋渦圈,甚是壯觀。倘以此來釋“會龍”,倒也恰切。 在會龍橋亭臨河的石凳上小憩,極目西望,行人往來如織,俯視運河中,各種大小船隻,特別是紹興特具一格的腳划船、烏篷船,咿唔咿唔的搖櫓聲、划槳聲,十分動聽。站在橋亭的出入口,抬眼四望,兩岸風光盡收眼底,爽心悅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