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3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太妃講史 2021-01-03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都說“少不入川,老不出川”,說的是年輕人要奮鬥,不要去四川這種安逸的地方,丟了奮鬥之心,年齡大的人,就不要再離開四川了,這裡很適合養老。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身為四川人,這個觀點,其實我並不認同,誰說四川人就不努力拼博了,我們拼起來,不比北上廣深的人差。

四川成都現在已經成了新的移民城市,許多外地朋友都夢想到成都定居,在這裡吃著火鍋、擼著熊貓,不甚愜意。

既然這麼多人想到四川來,那四川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西瓜影片創作人【三維地圖看世界】的影片里正好講過關於四川名字的由來。

這一切,還得從唐太宗時期說起,當時,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了原來的郡縣制,將全國改為十道,這個道和今天的省在行政等級上是相同的。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將原來的蜀地益州改名為劍南道,劍南道範圍很廣,包括了今天的四川大部、雲南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還設定了劍南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又將劍南道分為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簡稱“兩川地區”。

那時四川還不叫做四川,四川這個名字起源於北宋時期。

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將天下分為十五路,四川地區當時分為西川路和峽西路,因此也稱為川峽地區,這時的峽就是指三峽,今天的重慶地區。

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西川路改為益州路,治所在今天的成都,利州路治所為今天的廣元,峽西路分為梓州路(今三臺)和夔州路(今重慶奉節),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

至此,四川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了。

然而 從北宋到今,四川管轄地區,一直在發生著變化。

在當時只能稱為四川四路地區,還不能叫四川省,直到元朝時期,才形成了四川省這個概念。

根據《元史。百官志》記載,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於陝西。至元十八年,以陝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至此,四川省的雛形便出現了,當時的四川省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中東部地區、重慶大部分地區、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範圍非常廣,但並不包括今天的川西地區。

到了明朝時期,四川改名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時,因為改土歸流,川西地區的少數民族被劃入四川,包括現在的川西高原、甘孜州西部的巴塘和理塘,因此,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四川,管轄面積達到57萬平方千米,是今天的1。17倍。

儘管各個時期,四川的轄區都有所變化,但直到建國後最後一次轄區調整後,四川便成了今天的樣子,當初得名的夔州路,歸屬於今天的重慶市,利州路所包含的興元府,即今天的漢中地區歸屬於陝西省。

漢中地區因漢水而得名,歷史上此地是中原地區進入巴蜀的交通要道,可謂是“一人揮戟,萬夫不得進”,歷來割據巴蜀的政權都必須控制漢中地區,蒙古人為了加強對巴蜀地區的統治,便將漢中地區劃歸陝西省,失去漢中,蜀地等於失去了北部屏障,也就降低了四川割據自立的風險,但當時並不包含略陽地區,略陽是在明清時期陸續被劃入陝西省的。

所以至今,漢中地區和四川廣元地區的生活方式、語言仍極為相似,因為歷史上本就是一家嘛。

自此四川變為三川,而另一川又是如何歸屬於重慶的呢?

在元朝做了行省制規劃後,四川的管轄區大體上變化不大,但由於面積遼闊,作為省會的成都,很難兼顧全省,於是川東地區的重慶便形成了另一座以自己為中心的城市圈。

長江經重慶而過,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繁榮,水道運輸高速發展,重慶成了四川與江南的交通樞紐,雲南等地的貨物也要先集中到重慶,再由重慶運往江南,因此重慶借長江天然水道的優勢,逐漸發展成商賈雲集,百物萃聚的人口大都市,與成都不相上下。

要想富先修路,重慶有了水運優勢後,自然也受到外國人的重視,在1875年簽訂的《中英煙臺條約》中就約定,將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開放。

四川分別指的哪四個“川”,現在為什麼只剩了兩個?

繁榮的運輸帶動了金融業的發展,1892年,巴縣知縣耿和豐宣佈:“重慶市場交易均需使用統一的新票銀”,並逐漸推廣到四川全境,自此四川的金融中心開始向重慶轉移,四川大部分票號都將錢莊集中開在了重慶,後來四川銀行部行也建立的重慶。

商業、金融業發達後,工業也迅速起飛,重慶的地位一躍在成都之上,儘管如此,重慶畢竟處於內陸地區,與沿海城市還是有著區別,然而抗戰的爆發再一次為重慶帶來了機會。

國民政府自知無力保住東南各省,便將四川作為大後方,建立革命根據地,同時將沿海工廠集體內遷以儲存實力,當時重慶作為國民政府的陪都,得到了優先照顧,1940年前遷入四川的260家工礦企業中,有243家都遷入了重慶。

隨著重工企業的內遷,大批資本家、技術分子、知識分子等也都湧入重慶,使得重慶的工業水平呈現出跳躍式發展,由原來的區域經濟中心變成了全國的翹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