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6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網友9638879c 2020-11-21

當我們提起明朝,就會提起那句有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相互關聯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親自鎮守在北部邊陲。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皇帝們首當其衝,阻擋他們的步伐。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可這是他們阻擋住侵略者的情況。如果他們阻擋不住侵略者的話,會怎麼樣?那就十有八九就君王死社稷了。可是,國事不是兒戲,社稷存亡帶來的災難首先就是天下百姓的塗炭。從這一方面來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的策略就很值得商榷了。

一、天子守國門的利弊。

從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來說,有幾大好處。一是天子親自守衛國門,會對邊防有很大的監督作用。在日常的軍事部署和軍隊訓練方面,大家都不敢馬虎,對軍隊的建設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終明朝始終,最精銳的九邊精兵和後來的關寧鐵騎,都在皇帝的親眼注視之下,戰鬥力極強。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二是如果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由於皇帝的中樞機構就在眼前,會極大的縮短預警和處置時間。這樣,在皇帝可以依據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隨時調配各方面的資源。在皇帝的迅速處置下,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能夠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

三是天子守國門,可以將自己率領的最精銳的京軍作為戰爭的預備隊使用。這樣,在戰爭中,減少軍隊的調動,而且使得皇帝掌握的這一支軍隊不被閒置。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能夠做到一舉兩得。

但是,反過來說,天子守國門也有著弊端。首先,將首都定在北京,從安全的角度來看,是不合適的。中國古代長期將首都定在長安和洛陽,就是因為兩地有天然的屏障保護。這樣,在最大的程度上能夠保證首都的安全穩定。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而將首都定在北京,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路線上。在明朝的始終,北京附近就遭受了無數次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日常的小的襲擾,就會給北京帶來警報。這嚴重影響了北京的安全穩定,對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

第二,將首都定在北京,就需要有相應的經濟上的支援。在明朝的時期,經濟中心已經向江南轉移,北京需要從江南每年調運大批的糧餉物資。而且為了南方的政治穩定,還不得不在南京保留一整套的政府機構。這一切,都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浪費和經濟負擔。

第三,守邊並不一定必須要天子去守。皇帝的職業不是武將,皇帝的職責也不是去親自指揮戰爭,衝鋒陷陣,而是治理天下。再加上,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是出色的將領。因此,要守邊,一員出色的將領,發揮的作用要遠遠超過皇帝。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時候,皇帝參與戰爭,反而會帶來災難。正德皇帝的胡鬧我們就不說了,光說土木堡事變,就是皇帝親征,結果打了大敗仗,皇帝朱祁鎮被俘,無數大臣死於非命。明軍幾十萬人馬全軍覆滅,明朝差點陷入滅頂之災。因此,一個沒有軍事才能的皇帝守邊,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於天子守國門,北京成為了明朝全國的包袱。為了守住北京,明朝將一切的兵力、財力、物力全部投入這一隅。這樣,就造成明朝以國運在北京孤注一擲,沒有退路的決戰態勢。這樣,明朝就沒有了其他的戰略選擇。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比如在崇禎的時期,明朝面臨著外有清朝進攻,內有農民軍作亂的局勢。由於北京在清軍的直接威脅下,為了保住北京,明朝幾次不得不放棄即將殲滅農民軍的戰果。不得將兵力抽調北邊,在遼東和北京地區與清軍作戰,使得農民軍幾次死灰復燃。

這使得明朝喪失了擺脫兩面作戰的機會,陷入疲於奔命的狀態。最後,在北京面臨失守的情況下,崇禎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只得吊死煤山,去實現他“君王死社稷”的諾言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天子守國門有利有弊,但是,在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弊大於利。這給明朝的國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二、朱棣遷都的本意。

而我們知道,造成這一局面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朱元璋建國起,明朝的首都就是南京。到了“靖難之役”後,奪取了江山的明成祖朱棣才把首都遷往了北京。那他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往北京呢?

這首先是出於朱棣自身的安全起見。南京是明朝建都之地,到了建文帝的時候,這裡已經成為那些正統朝廷的勢力範圍。雖然朱棣攻佔了南京,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可是還是有大批的明朝臣子,認為朱棣的皇位是不合法的。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雖然朱棣鎮壓了大批反對者,甚至對方孝孺這樣的死硬分子採取了誅十族的殘酷手段,可是依然壓制不住他人對朱棣的蔑視。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在南京坐立不安。為了自身的安全起見,他決定還是遷都回自己過去的王府所在地北京。這裡是他經營多年的老巢,環境要比南京好得多。

第二是為了建功立業。朱棣奪取江山之後,為了顯示自己是真命之主,急於建功立業。他不但派鄭和下西洋,去宣揚自己的威望,還急於在對外戰爭中顯示自己的能力。

在當時的蒙古草原上,依然還盤踞著北元的勢力,他們視明朝為死敵。朱棣在派丘福北伐失敗後,就決心自己親自戰陣。在遷都後,朱棣以北京為後方主要據點,連續發動了五次親征。朱棣的出征,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保證了北疆的安全。而遷都北京的重要作用也在戰爭中顯現出來。

但是,遷都是一項嚴肅的事情。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之後,就再也沒能遷回去。雖然後世也有遷都回南京的動議,可是終究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實施。在無可奈何之下,明朝只得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機構,以管理南方的事務。而“天子守國門”的格局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直到明朝滅亡。

三、朱棣犯下的嚴重戰略錯失。

我們看到前面的分析,“天子守國門”弊大於利。但是,朱棣在遷都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一點。他也許是出於躲避危險和建功立業的權宜之計,沒有考慮長久,可是他遷都的舉動,卻給明朝產生了終生的影響。

朱棣的遷都北京的時候,他的主要目的是進擊蒙古。在這個時候,明朝軍隊要比蒙古軍隊強大的多,朱棣處於戰略進攻的地位。在這段時期,北京主要是作為軍隊的作戰支援基地存在著。沒有敵人進攻的威脅,一切還都風平浪靜。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但是,多年以後,隨著明朝勢力的衰弱,北京處於防禦狀態的時候,朱棣曾經犯下的一個嚴重戰略錯失就顯示了出來。朱棣的這個戰略錯失,就是輕易的放棄了關外的軍事重鎮大寧,將它交給心懷反叛的蒙古兀良哈部。

那是朱棣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為了擺脫兵力不足,內外受敵的窘境。親自率領軍隊到大寧襲取了寧王。在這一次行動中,朱棣不但擄走了寧王和寧王手下的精銳部下,還得到了蒙古兀良哈三衛(又稱朵顏三衛)的幫助。經過這一場變故,原本的北方軍事重鎮大寧也沒有了軍隊。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將寧王轉封到南昌。永樂元年,朱棣決定將大寧都司遷往保定,作為對兀良哈擁護自己的酬謝,他將大寧故地送給了兀良哈部。史書記載,朱棣與兀良哈部“約以為外藩,居則偵保,警則捍衛”。朱棣妄想讓兀良哈部為自己守衛大寧,成為自己的屏障。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但是,朱棣卻失算了。兀良哈部並不是真心的歸附朱棣,不久他們就反叛了明朝,成為明朝的敵人。朱棣出塞北伐時,面對的敵人就有兀良哈的軍隊。這樣,大寧要地就等於被朱棣拱手送給了自己的敵人。這是朱棣犯下的巨大的戰略錯失。這個戰略錯失,給明朝帶來了終身的危害。

四、朱棣對朱元璋防禦戰略的破壞。

為什麼說,朱棣放棄大寧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呢?我們可以看一看中國北方的軍事形勢,就可以看到,在兀良哈佔據大寧故地後,他們的遊牧範圍就一直擴大到了明朝的長城一線。

這等於明朝的防禦前線被壓縮到了長城一線,而長城以南不遠就是北京,如果蒙古騎兵突破長城,在幾天內就能夠到達北京城下。這就是明朝在轉入戰略防禦狀態下所處的尷尬局面。

在這個局勢下,長城需要處處設防,北京也要時刻保持著警惕狀態。一旦發生不測,還需要動員天下勤王之兵。可以說,出於防禦狀態的明朝只能疲於奔命。最終,就是這種狀態,拖垮了明朝。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那麼,在朱棣犯下戰略錯失前,朱元璋是怎樣部署中國北疆的防務的呢?朱元璋其實在建國以後,就已經制訂了北方防禦的方略。朱元璋在按照這個方略部署兵力後,還親自將這個方略告知了朱棣。在臨終前,朱元璋再次的告誡朱棣,要照這個方略執行北方的防禦行動。據史書記載,朱元璋告誡朱棣說:

北騎南行,不寇大寧,即襲開平。可召西涼都指揮張文傑、莊得、開平都督宋真、宋晟,遼東武定侯郭英等,皆以兵會。遼王以護衛軍悉數北出,山西、北平亦然。令郭英、宋真翼於左,莊得、張文傑翼於右,爾與代、遼、寧、谷王居於中,彼此相護,首尾相救。兵法:“示飢而實飽,外鈍而內精。”爾實察之。

這個防禦的方略的實質就是,採取積極的戰略防禦作戰方針,將來犯之地殲滅在塞外。在朱元璋的計劃裡,明軍依託明朝在關外的開平、大寧兩個防禦基點,吸引並阻止蒙古軍隊的南下。然後,以明軍的主力,分左右兩翼包抄,朱棣率領諸王居中聯絡。這樣,明軍採取大的迂迴包抄戰術,將敵人包圍殲滅在開平和大寧城下。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個作戰方略的好處是,明軍可以採取以逸待勞的方針,背靠長城防線,依託開平、大寧兩個前進據點,將敵人遠遠的阻擊在塞外兩三百里之外。這樣一來,北京就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安全性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這個方略的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保有開平和大寧兩個戰略據點。可是,朱棣的錯失,恰恰就是丟失了這兩個戰略據點。開平和大寧唇齒相依,朱棣拱手將大寧送給了敵人,也同時造成了開平孤立難守。

宣德五年,明朝因為開平無法繼續防守下去,只得將開平遷到獨石。這樣,長城以北,原來朱元璋精心準備的二三百里的防禦縱深,徹底落入了蒙古部落之手。自此之後,長城一線就暴露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蒙古人可以隨處攻擊長城,突破長城就能夠到達北京城下。這一切,都是朱棣破壞了朱元璋的防禦方略,隨意丟失大寧造成的。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結語: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的格局是朱棣造成的,他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可是,在他在遷都的同時,又犯下了巨大的戰略錯失。他為了酬功,將大寧拱手送給蒙古兀良哈部,想讓兀良哈部成為自己的藩籬。可是,兀良哈部隨即就背叛了明朝,成為了明朝的敵人。

這樣一來,原來朱元璋制訂的防禦北方之敵入侵的方略,就被朱棣給破壞了。由於朱棣的錯失,使得長城以北兩三百里的防禦縱深拱手送給了蒙古人。蒙古騎兵的鐵蹄一直來到長城腳下,可以隨處突破長城。而突破長城後,北京就近在咫尺。

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樣,明朝的皇帝就被迫變成了明朝的看門人。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中,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成了明朝皇帝們要面對的家常便飯。處於戰爭威脅下疲於奔命的皇帝們,哪有多少精力去處理其他的國事。

而這一切,正是朱棣遷都和放棄大寧,使得明朝陷入了這種境地。所以說,“天子守國門”不僅僅是代表了明朝皇帝的榮耀,更多的是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悲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