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由來以及盛產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5

碧螺春的由來以及盛產地毒蛇略捍4 2014-09-26

碧蘿春:茶名。產於蘇州之洞庭山碧蘿峰石壁。初未見異。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為嚇殺人香。嚇殺人 ” 乃吳之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後採茶。悉置懷間。而朱正元家所制獨精。價值尤貴。己卯。聖祖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蘿春。 民國版《吳縣誌》 飲饌之屬章節中,專門對茶有一段評述。其中關於碧螺春之評說幾乎與太湖備考相仿,對西山之茶的評說也比較客。東山碧螺春沒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陸兩位詩人就有對西山茶的讚美詩,尤其是被列入貢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從文章中細品,很顯然,西山水月茶與東山碧螺春的製作方法是兩碼事,當時就沒有混為一談,或者說是製作相仿之類的言論。 《吳縣誌》中關於茶的介紹是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採焙極細者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 ( 謄 ) 入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載圖經續記近時東山有一種名碧螺春最佳俗稱嚇殺人香味殊絕人矜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又虎丘金粟山房舊產茶葉微帶黑不甚蒼翠點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為白雲茶。 《洞庭東山物產考》 作於民國九年 ( 1920 由朱獻淮編纂。曾訪遍東山農戶,田野調查考察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太湖流域第一部專業志,該書卷二灌木部 “茶” 目中對碧螺春茶作了如下記述:洞庭山之茶最著名為碧螺春樹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桅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實如批把核而小三四粒一毬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從一不二之義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葉之遲早而分粗細也採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溼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又分嫩尖一葉二葉或嫩芽尖連一葉為一旗一槍隨揀隨做做法用淨鍋人葉約四五兩先用文火次微旺兩手入鍋急急抄轉以半熟為度過熟則焦而香散不足則香氣未透抄起人瓷盆中從旁以扇搧之否則色黃香減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無之碧螺春較龍井等為香然味薄(淪)之不過三次飲之有清涼醒酒解睡之功種宜山地不喜肥土冬初冬老子和溼土藏之來春二月取種樹下或背陰處澆以米泔蠶沙或小便稀糞等和水微微潤之不可太溼根太溼必爛。 《莫釐遊志》 該志由許明煦編纂,民國三十五 ( 1946 版,文中在談碧螺峰時提及碧螺春,其全文如下: 碧螺峰:自靈源寺後登山,古木參天,大可合抱,訪李根源民國十八年為寺僧宏度題 “ 碧螺春曉 ” 於危崖。 碧螺峰盛產碧螺春茶,茶以湯色清澈鮮綠,味道雋永芳香,著稱於世。關於碧螺春之得名,相傳清康熙初年,碧螺峰上長有野茶數株,山人摘作飲料,竟然色味均佳,並有異香,稱為 “ 嚇殺人香 ” 聖祖南巡至東山,江蘇巡撫宋(蘋)將“ 嚇殺人香 ”進,上嫌其俗,賜名 “ 碧螺春 ” 寺僧輒以藏茗饗客,以靈源泉泡碧螺春,其味雋永,可謂雙絕,遊人得飽口福,為一大快事。 《辭海》 1979 年版縮印本,有東西洞庭山和碧螺春的條目載記。原文如下: 1 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的條目 ( 辭海 928 頁 ) 洞庭東山 一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江蘇省吳縣西南。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後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峰莫釐峰,海拔 293 米。與洞庭西山同為著名果園區,產枇杷、楊梅和 “ 碧螺春 ” 茶葉。名勝有九龍山等。 洞庭西山 一稱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江蘇省吳縣西南。為太湖中最大島嶼,主峰縹緲峰,海拔 336 米。為太湖名勝。產批把、楊梅、紅橘、茶葉等。 2 碧螺春的條目 ( 辭海 1645 頁 ) 碧螺春 也叫 “ 碧蘿春 ” 成品綠茶之一。原產江蘇洞庭山碧蘿峰。葉片經加工後成螺狀捲曲,茸毛顯露,色澤青翠、光潤,具清香。茶湯清澈鮮綠。 《萬事由來手冊》 萬事由來手冊》由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 1987 年版,該手冊按屬性編排了十六個大類,為讀者查詢某個事物的由來提供方便,編者儘量做到擇優不重複,反覆校對和稽核之後定稿,其中 648-649 頁,記述了碧螺春的由來。 碧螺春 揚名中外的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鮮的美稱。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據《太湖備考》記載,相傳古時有個人叫朱正元,東山碧螺峰的石璧裡採了幾株野茶,發現香氣驚人,就取名叫 “ 嚇殺人 ” 民間傳說,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裡,不料茶葉沾上了熱氣,透出陣陣清香,採茶姑娘驚呼道:嚇殺人香!這嚇殺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濃郁得使人驚奇。於是眾口爭傳,嚇殺人香 ” 便成了茶名。清朝野史大觀 · 清宮遺聞》中有一段關於 “ 嚇殺人 ” 改名 “ 碧螺春 ” 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 ( 康熙皇帝到達太湖 ) 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 ( 大臣宋葷買了這種嚇殺人香的野茶進獻給康熙皇帝 ) 聖祖以其名不雅 ( 康熙皇帝認為它名稱不雅緻 ) 題之曰:碧蘿春 ( 改名為碧螺春 ) 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過後,還有一詩讚雲: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忬(手俞)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誇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現在人們對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釋,說碧是狀其顏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狀捲曲如螺螄;春是因採摘在早春;所以合稱為碧螺春。 《中國名茶志》 中國名茶志》於 2000 年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志共收集全國名茶 1017 品目,其中立條目專題介紹的 309 個品目,分省而述。江蘇名茶 ” 分述部分第一節就是碧螺春,並從自然環境,茶樹品種,歷史沿革,採製技術和名茶文化五個方面對碧螺春作了記述,並說明了產地和名稱的由來,現就有關條目,全文轉錄如下: 清朝貢茶 清聖祖玄燁在康熙三十八年 ( 1699 年 ) 第三次南巡到太湖時,巡撫宋(葷)從當地茶師朱正元處購得 “ 嚇殺人香 ” 精品茶進貢,康熙以其名不雅,遂賜茶名日:碧螺春 ” 從此,碧螺春珍品貢茶每歲必採辦進貢朝廷。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8 頁 ) 清朝名茶 清朝名茶從明朝沿襲下來的有武夷巖茶、黃山毛峰、徽州松蘿、西湖龍井、普洱茶等。新創制的名稱,分佈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烏龍茶 ( 青茶 ) 六大茶類中。清朝名茶共計 40 餘品目。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太湖洞庭東山,屬炒青細嫩綠茶。其外形細嫩捲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毫,花香味,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味極幽香。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記述,碧螺春 ” 茶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於 1699 年遊太湖時題名的 錄自《中國名茶志 · 江蘇名茶卷》 13 頁 ) 歷史沿革 吳縣洞庭山是國著名的古老茶區,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楊華撰《膳夫經手錄》 856 年 )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為茗粥。可見其時吳已有茶,為生煮羹飲。陸羽《茶經》中把洞庭山列為我國重要茶葉產地之一,八之出中有 “ 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與金州、薪州、梁州同 ” 此時的茶葉已經加工為蒸青團茶。 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 987 年前後 ) 江南東道蘇州長洲縣洞庭山。 …… 山出美茶,歲為入貢。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 1084 年 ) 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為貢。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水月茶,又稱小青茶,三吳雜誌》 1488-1505 年 ) 中記;古蹟,墨佐君壇。洞庭實錄》雲,縹緲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 …… 上有池,可半畝 …… 百步許,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諺雲:墨君壇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稱縹緲峰西北擴裡塢,曰水月寺。 …… 產茶入貢,謂之水月茶。可見宋代洞庭山出產水月茶,品質比唐代陸羽寫《茶經》時明顯提高,已成為人貢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葉產品較多。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 16 世紀 ) 記“ 時西山雲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幾與虎丘捋。 …… 汲新水烹嘗之, …… 兩腑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風》清代王維德, 1912 年 ) 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於松蘿。龍沙紀略》清代方開濟, 1720 年前後 ) 中記有 “ 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平行。這一時期洞庭山的茶葉種類有西山雲霧,包山剔目,東山片茶,也有專銷蒙古的粗雜茶。除後者外,品質都較優,可與同時期的虎丘茶 ” 松蘿 ” 媲美,而且在採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 據現有史料,最早記載名茶碧螺春的隨見錄》原書散失,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據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 1734 年 ) 引“ 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 ‘ 嚇殺人 ’ 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1747 年《蘇州府志》載 : 茶出吳縣西山,以穀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嘗人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號水月茶,載《續圖經記》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吳語》清代戴延年, 1771 年 ) 亦有記:碧螺春產洞庭西山,以穀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近易茲名,色玉香蘭,人爭購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據上述史料,碧螺春茶應成名於 1734 年前,且東山、西山均產。究竟其形成於何時何地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柳南續筆》清代王應奎 1757 年 ) 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忽發異香採茶者爭呼 ‘ 嚇殺人香 ’ 嚇香人香 ’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日 ‘ 碧螺春 ’ 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段,製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 ( 囊 ) 時矣。宋(葷)於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 即 1692 一 1705 年 ) 任江蘇巡撫,達 13 年之久。治所在蘇州。進獻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應產於東山,得名於康熙己卯年 ( 1699 年 )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西山生產碧螺春大約 1734 年在 1747 年之間。 明清洞庭山諸多茶葉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質列為貢品,名聞天下。一斑錄雜述》清代光祖, 1839 年 ) …… 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叢抄》 1883 年 ) 稱“ 按今杭州之龍井茶,蘇州洞庭山之,皆名聞天下 …… 其他可以檢視:<碧螺春>網站 http://www。52tahiti。com/

碧螺春的由來以及盛產地豆稻秫胡麻 2014-09-26

碧螺春由來的傳說 產自太湖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是我國的珍貴名茶之一,在“中國十大名茶”中排名第二,以其美觀的外形和“清香醇甜”的品質,馳名中外。 碧螺春始種於唐朝中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碧螺春名字的由來,在民間有許多傳說。 民間俗稱“嚇煞人香” 傳說很久以前,一個名叫碧螺的漁家姑娘上山砍柴,走到半山腰,聞到一股出奇的香味。她尋香而去,只見懸崖石縫裡長著幾棵油綠閃亮的野茶樹,隨風吹拂,一股奇異的香味撲鼻而來。姑娘奇怪起來,是啥東西香得嚇煞人?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越接近茶樹香味越濃,她採了一些嫩茶葉塞在懷裡,哪知嫩茶葉得了人身上熱氣,香得更加厲害了。碧螺姑娘連聲嚷道:“嚇煞人哉!嚇煞人哉!”於是,她拔了一棵茶樹苗帶下山。 碧螺姑娘把野茶樹苗種在一隻破缸裡,每天給它澆點水。一天,一陣風把葉子吹落在沒蓋的水壺裡,姑娘嘴裡正幹得要命,便拿起水壺喝了個底朝天,頓覺喉嚨清涼,滿口芳香,疲勞也消除了。“奇怪,今天的水為啥特別好吃?”姑娘一看,原來壺裡有許多茶葉,她滿心歡喜,便把它移栽到了洞庭山上的一個破庵裡。幾年後,庵里長滿了茶樹,香味吸引了周圍的鄰居,碧螺姑娘把葉子採下來送給大家,鄰居們喝了這泡茶葉的水個個稱讚,問這叫啥名字?碧螺姑娘隨口說道:“嚇煞人香!” 碧螺姑娘採茶只採最嫩的,而且採了總塞在懷裡。一天,她採茶回來,碰上了陰雨天,眼看一大堆葉子要黴爛了,她便把鮮嫩的葉子放在鍋裡炒,出乎意料的是,炒乾的葉子比沒炒的更加清香,更有味道。從此,炒茶在當地風行了起來。不久,山裡人都栽種起這種茶樹,慢慢種遍了整個洞庭東、西山。 清代王應奎在《柳南隨筆》裡記載了東山碧螺峰石壁下產“嚇煞人香”野茶的故事,並說當時有個名叫朱正元的東山茶農,“獨精製焙,出自其家,尤稱妙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