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30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回憶66772b039b62 2018-01-28

‍‍

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持續時間100多天,最後因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唐順宗,擁立太子李純,改革以失敗而告終。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

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早在順宗做太子時,就想對德宗建議取消宮市,當時王叔文害怕德宗懷疑太子收買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勸阻了順宗。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五坊使也被取消。這二項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悅。

取消進奉。

節度使透過進奉錢物,討好皇帝,有的每月進貢一次,稱為月進,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後來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進奉。唐德宗時,每年收到的進奉錢多則50萬緡,少也不下30萬緡,貪官們以進奉為名,向人民搜刮財富,新派上臺後,透過唐順宗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打擊貪官。

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先兼任諸道轉運鹽鐵使,乘機貪汙,史書稱他“鹽鐵之利,積於私室”。王叔文當政後,罷去他的轉運鹽鐵使之職。京兆尹李實,是唐朝皇族,封為道王,專橫殘暴。貞元年間,關中大旱,他卻虛報為豐收,強迫農民照常納稅,逼得百姓拆毀房屋,變賣瓦木,買糧食納稅。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罷去其京兆尹官職,貶為通州長史。

打擊宦官。

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錢,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革新派任用老將範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用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

抑制藩鎮。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闢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完全領有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稱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叔文拒絕了韋皋的要求,並要斬劉闢,劉闢狼狽逃走。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以心vanvk41301 2018-01-28

‍‍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為順宗。變革新政運動,自此拉開序幕。據記載,順宗為太子時,即有變革新政之志。他最寵王伾,而與王叔文尤為志同道合。同時,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溫、李景儉等,也都與二王相結,最終形成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黨派(《舊唐書·劉禹錫傳》)。這個革新黨派,可以說是在順宗的直接領導下形成的。可惜的是,順宗在即位前,突患喑疾,口不能言;即位後,一切依靠二王,不能親自指揮。變革新政運動的前途,一開始就呈現不祥之兆。當時,順宗用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用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學士掌白麻內命,亦即機密詔令;同平章事為宰相。有職有權,本對革新十分有利。但上傳下達的渠道不暢。順宗垂簾問政,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傳之事,要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五經牛昭容,才能為順宗所知曉。下達之事,環節亦同。在這種情況下,變革新政自然也就不可能順利。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裡,革新黨派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一是企圖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使“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日耗”。至是解其職,將財政大權從藩鎮收歸中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支度副使劉闢求總領三川(即劍南東川、西川及山南西道),並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王叔文大怒,欲殺劉闢,闢倉皇逃走。一是企圖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先罷禁掠人擾民的宮市及五坊小兒,再減停宮中閒雜人員及內侍多人俸錢,以抑制宦官勢力。然後,以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京西左、右神策軍節度使,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以奪回禁軍軍權。可惜宦官醒悟,知道“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諸將勿以軍權授人,使革新黨派的計劃落空。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康小寧36932244 2018-01-28

‍‍

關於永貞革新的政治背景,一般認為主要有二:一是藩鎮割據。安史亂後,中央對地方失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德宗時期,藩鎮割據的形勢日益嚴峻。而藩鎮之亂,也此起彼伏,迄無寧日。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兵奉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主,大舉造反,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轉走梁州,直到興元元年(784)七月,才得以重返長安。此後,長安又屢遭藩鎮圍困,有如一座危城。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成為唐王朝君臣必須正視的問題。一是宦官專權。安史亂後,君主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肅宗時的李輔國,代宗時的程元振、魚朝恩,以宦官執掌兵符,權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歸以二人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軍遂成為制度。此後,宦官以軍權在手,無所顧忌,干政益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也成為唐王朝君臣必須正視的問題。另外,貪鄙當道,賢能被逐,苛徵如虎,百姓塗炭,亦成為唐王朝君臣需要正視的問題。關於永貞革新的人事背景,一般認為也主要有二:一是高階官僚士大夫注重既得利益,對變革新政不感興趣。如老宰相賈耽,《舊唐書》本傳稱:“自居相位,凡十三年,雖不能以安危大計啟沃於人主,而常以檢身厲行律人。”對防嫌免禍非常留意,對國家安危不想關心。新宰相高郢、鄭珣瑜,亦均小心謹慎,而無顯赫政績。他們很容易與一些老藩鎮、老宦官攜手合作,共同維護舊的秩序。一是低階官僚士大夫身無長物,不怕冒險,敢於以變革新政為己任。如王伾,僅官太子侍書;王叔文,僅以棋待詔為東宮侍讀;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僅官監察御史;韋執誼,僅官吏部郎中;凌準,僅官侍御史;韓泰,僅官戶部郎中;韓譁、陳諫,史書不記當時任官,職位顯然更低。他們很容易與一些宮朝新進攜手合作,共同開創新的局面。另外,君主的態度,也為人事背景之一,對反對或主張變革新政的雙方,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怎麼樣的?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