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的歷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5

後梁的歷史格雷TG50 2016-05-10

朱全忠原為黃巢大將,原名朱溫。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據汴州(今河南開封),漸漸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並受封為梁王。天祐元年(904年)閏四月,自西京長安劫持唐昭宗李曄至東都洛陽,又於八月加害,並另立其年僅13歲的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朱全忠改號大梁,建元開平,史稱朱梁,是為梁太祖。梁朝疆土是中原五個王朝中最小的一個,轄地僅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

朱溫篡唐後,原唐河東鎮李克用、西川鎮王建、淮南鎮楊渥、鳳翔李茂貞等北方強鎮均不承認梁朝,仍用唐天覆、天祐之號。同年(907年),蜀王王建也稱帝,建立了前蜀。當時南方割據勢力多表示歸順梁,朱溫遂晉封割據湖南的馬殷為楚王,佔據兩浙的錢鏐為吳越王,據有廣東一帶的劉隱為大彭王,佔有福建的王審知為閩王。並封河北三鎮的鎮州王鎔為趙王,定州王處直為北平王,909年又封幽州的劉守光為燕王,後劉守光稱帝,史稱桀燕。加上淮南的吳國,鳳翔的岐國,河東的晉國,連同後梁,十多個割據勢力並存。 由於在唐末以來梁王朱溫便與晉王李克用有舊怨,所以自建國起,梁與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持續戰鬥,直至亡國。梁朝建立後發兵8萬,打算收復被李克用佔據的潞州,但圍攻半年不下。次年(908年)初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繼為晉王,親率晉軍為潞州解圍,大獲全勝。

梁太祖疑功臣,迫使鎮州(今河北正定)的趙王王鎔和定州(今屬河北)北平王王處直,於開平四年(910年)起兵反梁,與晉國結盟,並向晉王求援。乾化元年(911年)初,李存勖率晉軍以及鎮、定聯軍擊梁軍於柏鄉(今屬河北),經過一日激戰後,梁軍大敗。晉軍追擊150餘里,直至邢州(今河北邢臺),又連克澶州(今河南濮陽)、新鄉(今屬河南)等地。梁太祖亦親自率軍前往洛陽設防。柏鄉之戰梁軍主力受損,梁處於劣勢。

次年(912年),梁太祖趁晉攻燕,帶病親率軍北上,號稱50萬大軍。晝夜兼行,至下博(今河北深州),率軍5萬轉攻蓨縣(今景縣)。其時晉軍主力北攻幽州,南方空虛,晉在趙州(今河北趙縣)的駐守軍以小部隊騷擾梁軍,又派數百騎兵偽裝梁軍,趁夜襲了梁太祖營寨,外加被晉軍釋放的梁軍士兵,歸來後傳言晉王李存勖親率大軍來攻,梁太祖驚惶失措,遂燒營夜遁。 乾化二年(912年)五月,梁太祖退至洛陽,病入膏肓,同年六月,為第三子朱友圭所殺。次年,友圭又被其四弟友貞聯合禁軍討滅,友貞繼位,是為梁末帝。後梁內亂相繼,只有大將楊師厚率軍與晉、趙周旋於河北。

貞明元年(915年)春,楊師厚死,梁朝廷密謀把楊師厚的領地一分為二,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軍士叛降於晉,晉王李存勖乃親征出兵太行黃澤嶺(今山西左權東南),又襲德州(今屬山東)、澶州,梁軍連戰皆敗。次年春,梁末帝命王檀率軍3萬北上,直奔太原,企圖襲取晉軍基地,但為守城軍擊敗。

貞明四年(918年)八月,晉王李存勖從魏州舉兵南下,想要滅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十二月下旬,晉軍至胡柳陂(今濮陽西南),賀瑰率梁軍跟蹤而至,兩軍激戰,梁軍騎軍王彥章敗,西逃時衝散了晉軍的西線部隊,晉名將周德威戰死。晉將李嗣昭、王建及率騎兵衝擊梁步兵,梁軍慘敗,傷亡近3萬。但晉軍也因此戰元氣大傷,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

龍德元年(921年)春,晉王李存勖正擬稱帝之際,鎮州王鎔為部下張文禮所殺。張文禮勾結後梁與契丹。晉軍進圍鎮州時,梁軍襲擊晉軍,卻反為晉軍所敗,死傷2萬多人。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後人稱為梁太祖。升汴州(今河南開封)為開封府,稱東都;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由開封遷都洛陽,封李柷為濟陰王,次年又殺李柷,自此歷時289年的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紛亂時期。

朱溫在位時,皇位繼承人未定。乾化二年(912)二月,他親統大軍與晉爭河北,得病返洛陽。六月,三子朱友珪發動政變殺溫,自立為帝。次年正月,改元鳳歷。二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聯合洛陽禁軍發動兵變,友珪自殺。

乾化三年(913),朱友貞即在開封稱帝(先後改元貞明、龍德),是為梁末帝,還都開封。又復年號為乾化三年。友貞猜忌方鎮大臣,內部分裂,梁朝國力進一步削弱。

朱溫在稱帝前後,革除了一些唐朝積弊,獎勵農耕,減輕租賦,基本上統一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晉(李克用)、南方的吳、吳越、楚、閩、南漢、劍南的前蜀、鳳翔的岐(李茂貞)、幽州的燕(劉守光)等政權並立。朱溫雖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殘暴成性,戰爭中濫行殺戮,與據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連年作戰,使黃河兩岸遭到嚴重破壞。

龍德三年(923)十月,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開封,末帝自殺。梁朝亡。 文臣

李振、敬翔、謝瞳、劉捍。

武將

龐師古、葛從周、楊師厚、張歸霸、朱友恭、康懷貞、王重師、李思安、氏叔琮、張歸厚、霍存、牛存節、王彥章、劉鄩、劉知俊(後投降岐)、朱珍、李唐賓、丁會(後投降晉王)等。 廣德靖王朱全昱、衡王朱友諒、惠王朱友能、邵王朱友誨、朗王朱存、安王朱友寧、密王朱友倫、彬王朱友裕、郢王朱友圭、福王朱友璋、均王朱友貞、賀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康王朱友敬、博王朱友文(原名康勤)、冀王朱友謙(原名朱簡)。

潁川王韓遜、鄴王楊師厚、渤海王高季興、楚王馬殷、吳越王錢鏐、閩王王審知、燕王劉守光、趙王王鎔、北平王王處直、彭郡王劉隱、南海王劉龑。

後梁的歷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