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8

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書曰: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於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②之勢成,楚國之形危;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今楚魏交退於齊,而燕數不至,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恥其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於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願公擇一而行之。”

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選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注:①信:伸張。②衡秦:與秦“連衡”。衡,通“橫”。指六國東西聯合共同侍奉秦國。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歸保守:保衛,守住

B。不恥其身在縲紲之中   縲紲:累贅,牽累

C。顏色不變,辭氣不悖    顏色:表情,神態

D。天下震動,諸侯驚駭    驚駭:驚慌,害怕

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魯仲連乃為書乃自殺

B。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C。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

D。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  所殺虜於齊甚眾

7。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後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聊城人或讒之(於)燕,燕將懼誅

B。(公)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

C。三戰之所亡(曹子)一朝而復之

D。已有隙,恐(魯仲連)誅(己)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齊國久攻聊城不下,魯仲連寫信綁在箭上射給城中的燕將。

B。魯仲連指出齊軍對聊城勢在必得,預見燕將無法繼續守城。

C。魯仲連又勾畫出燕將班師回國、得以確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蹟使得燕將羞愧難當,最終只好自殺了。

9。斷句與翻譯。

(1)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

②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

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有事請叫我2015-06-06

5。B(縲紲:指牢獄)

6。B(前一個“而”,連詞,錶轉折;後一個“而”,連詞,表承接。A。兩個“乃”都是副詞,於是,就;C。兩個“者”都是語氣詞,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D。兩個“所”用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片語。)

7。D(已有隙,恐(燕王)誅(己))

8。D(燕將是因為讀信後感到進退兩難,走投無路才決定自殺的)

9。(1)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2)①聰明的人,不會違背時機而放棄利益;勇敢計程車人,不會貪生怕死而埋沒名聲。②(燕將)害怕投降後被侮辱,長嘆說:“與其別人來殺我,不如自殺。”

參考譯文:

燕國將領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國說燕將的壞話,燕將害怕被殺,於是據守聊城,不敢回(燕國)。齊國的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來。魯仲連於是寫了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中,給了燕將。信中說:

“我聽過:聰明的人,不會違背時機而放棄利益;勇敢計程車人,不會貪生怕死而埋沒名聲;忠誠的大臣,不會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後面,現在您只顧一時的忿怒,不考慮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誠的;身死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敢的;功敗名亡,後世不能稱許您,是不明智的。現在(是抉擇)死生榮辱、貴賤尊卑(的時刻),這樣的時候不再來,希望您審慎考慮而不是與世俗同見。

“況且(現在)楚國攻打齊國的南陽,魏國攻打(齊國的)平陸,秦人出兵,魏國不敢向東方(進軍);(齊)與秦連橫的形勢已形成,楚國的形勢危急;再說那齊國一定要在聊城決一勝負。現在楚魏的軍隊相繼從齊國撤退,而燕國的援兵不來,(您)與聊城共同據守這個爛攤子一年(之久),那麼我預見您是不能成功的。為您考慮,不如保全車甲而回報燕國,對上輔佐君主來控制群臣,對下教養百姓並資助遊說之士,矯正國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確立了。(若)沒有(這個)意思,(不)也(可以)拋棄燕國、不顧世人(的議論),向東投奔齊國嗎?(在那裡)劃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衛一樣,世代稱王,和齊國長久共存,(這)也是一種考慮:這兩種考慮,(既可以)顯揚名聲,(又可以)獲得豐富的財富,希望您認真考慮並審慎處置一種。

“況且我聽說,以無傷大體的行為為法則的人不能成就光榮的名聲,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業。從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為恥而以天下沒治理好為恥,不以不為公子糾死為恥而以聲名不能在諸侯中伸張為恥,因此(他雖身)有三種過失行為而能(輔佐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名揚天下而光照鄰國。曹劌在會盟的場所之上憑一把利劍抵住桓公的心臟,表情不變,言辭聲調不亂,(結果)三次征戰所失的土地一時就收復了,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勢施加到吳國、越國。像這兩個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氣節,(而是)認為死了(之後),(就)能不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們)拋棄怨忿,建立一生的榮名。因此(他們的)功業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們的)名聲可與天地共存,希望您選擇其中一種去做。”

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三天,遲疑不能自作決定。想回燕國,已有了隔閡,害怕(燕王)殺掉(自己);想投降齊國,(因為)在齊國所殺害和俘虜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後被侮辱,(他)長嘆說:“與其別人來殺我,不如自殺。”於是就自殺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