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適對時勢的理解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12

葉適對時勢的理解是什麼?

葉適對時勢的理解是什麼?芝士回答來自: 芝士回答 2020-11-29

葉適反對空談心性,主張經世致用。他發現,天理和天道在實際實行的過程中可能落空,因此他認為必須結合具體歷史時勢,因勢見理,以確保道在歷史中的展現。所以他反對朱熹等人僅僅從個人道德修養方面來談論歷史。

葉適注重歷史,認為談道理必須結合具體歷史,他說:“經,理也;史,事也。《春秋》名經而實史也,專於經則理虛而無證,專於史則事礙而不通,所以難也。”但是葉適又反對知古不知今,泥古而不能通今,所以他很注重歷史中的“時”與“勢”,說:

時之為用大矣。發生於朽敗之餘,流行於缺絕之後。天地雖人物之主而 不自為,一皆聽命於時而已,所興不能奪,所廢莫之與也。

夫勢者,天下之至神也。合則治,離則亂;張則盛,弛則衰;續則存,絕則亡。臣嘗考之於載籍,自天地以來,其合離、張弛、絕續之變,凡幾見矣,知其勢而以一身為之,此治天下之大原也。

葉適注意到了歷史演化中所存在的客觀規律,這就是時勢。時勢所決定的東西,個人並不能將其扭轉,而只有瞭解這種時勢的規律,因勢而見理,才可以實現天下之治理。這一思想與柳宗元和王夫之重“勢”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葉適進一步指出,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興廢與朝代的更迭都是時勢使然。

夫以封建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縣為天下者,秦、漢、魏、晉、隋、唐也。法度立於其間,所以維持上下之勢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為封建而後王道行;秦、漢、魏、晉、隋、唐必能不害其為郡縣而後伯政舉。

因此一個大有為的君主,就要掌握這種時勢的變化和規律,因勢利導,來實現國家的興盛。國家的治亂不能透過“空談心性”來實現。所以,他不像朱熹那樣認為漢唐之君都是人慾橫行,天理滅息,而是認為他們與堯、舜、禹、湯、文、武一樣,能夠以“一身為天下之勢”。葉適這樣強調時勢,並不是要認定人只能被動服從時勢而無所作為,相反他強調順應時勢,採取積極有為的態度,如此天下皆可為我所用,他說:

若不盡人道而求備於天,必如“影之象形,響之應聲”。求天甚詳,責天愈急,而人道盡廢矣。

總而言之,葉適所提出的時勢觀念是朱熹和陳亮在王霸、義利之辨的理論延伸,其立場是與陳亮有一致之處的。而這一點,恰恰是朱熹道德理想主義在面對現實時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他們必然在現實中碰到困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