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它諷刺了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20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它諷刺了什麼玄逸無咎 2010-12-06

中國從秦漢開始實行的人事制度——“重德不重才”的“察舉”制度。

選拔人才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可能,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可能,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東漢末年就是這樣,東漢末年因為把道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

察舉,舉是什麼意思呢?舉就是提拔,提拔官員,透過什麼樣的辦法來提拔官員呢或者選拔官員呢?組織考察,所以叫察舉,從漢武帝開始由地方官負責在自己的那個管理範圍內發現人才向中央報告,我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進行一些考察,考察有些條件,比方說孝廉、秀才,孝廉就是孝子,是個廉士,品德高尚,是個秀才,學問好,文筆好,有能力,德才兼備,報告給中央,然後中央來任命他做一個官員,叫做察舉。

那麼這個察舉制呢它到了東漢末年,它就出了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呢?一些人為了走仕途,開始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你不是要孝廉嗎,你不是要我道德品質好嗎,這個道德品質好它怎麼講呢?這個話,它得有些表現,那麼他們就開始表現,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中國傳統的喪禮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一般地說就是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他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他不住家裡了,住到他父親的墓道里面,因為中國古人這個墓,如果家庭比較富裕的話,他墓是做得是很大的,除了墓以外,前面還有一個墓道,帝邊還有一個廬,可以搭一個草棚,在那兒守墓,他住那兒,不回家住,孝,後來被人揭發出來,三年工夫就在那墓道里生倆兒子,那本來這個事也不能做的,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綢緞,當然也不能夠有生兒子的那個事,揭發出來了,假的。

還有一個人,兄弟三個都想當官,老大就把大家叫過來說,我們分家吧,我們弄個假分家,我得一大堆,你們兩個得一點點,然後開新聞釋出會說我們分家了,老大得了一大堆,大部分,兩個弟弟得了一點點,大家就問了,說你們兩個弟弟為什麼分家的時候分得這麼不勻呢,弟弟說:哎呀,兄長嘛,長兄如父嘛,孝悌嘛,我們讓,於是這兩個弟弟得了美名,讓,謙讓,禮讓,好,品德高尚,推薦他們兩個做官,等他們兩個做官以後,哥仨又開新聞釋出會重新分家,每人三分之一,大家說你這是什麼名堂?哥哥說我就是想讓弟弟當官,所以我先犧牲我自己的名譽,背一個黑鍋,現在我弟弟已經當了官,我們重新分,於是大家又說這個哥哥不錯,這哥哥也是好哥哥,道德高尚,為了弟弟的前途寧肯背黑鍋了,哥哥也當官,做秀嘛,非常虛偽。

所以當時民謠的說法就是“舉孝廉,父別居”——推薦這個人做孝子,他跟爸爸不住在一塊兒,不贍養父母;“舉秀才,不識書”——說他這個人有學問,他字都不認識,假。這才有後來曹操“惟才是舉”。如何發現人才是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是在隋唐,是從隋以後,透過什麼制度來解決呢?科舉。“舉”就是選擇官吏,“科”就是設科考試,透過考試的辦法來發現人才。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它諷刺了什麼suory234 推薦於2017-11-23

官場黑暗,很多虛名徒有其表,喪失了其根本的意義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它諷刺了什麼匿名使用者 2013-04-06

正是我國現行選人、用人政策的真實寫照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它諷刺了什麼EERRII 2010-12-06

推舉制度的弊病,君子很難受重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