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解的淝水之戰:為什麼前秦不能完成統一大業?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1-07

無解的淝水之戰:為什麼前秦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張三講法 2022-08-03

中國 歷史 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屈指可數,勝負的原因也都比較明顯。例如曹操襲取袁紹的糧倉,在無糧可支的情況下,袁軍的數量優勢立即轉化成劣勢,最終於官渡敗北;又如吳國人在赤壁之戰中有著長江天塹、瘟疫之利和東風之便,在幾個因素的結合下,透過縱火燒船來擊潰曹軍;遼東之戰時,高句麗人面對隋煬帝的二百萬大軍,選擇固守堅城,一直熬到冬季來臨,隋軍因凍餓傷廢,正要撤退之際,才出城追擊,致使隋軍敗沒;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抓住了明軍兵分多路的弱點,將其各個擊破,取得了勝利。

與這些戰例不同,淝水之戰的致勝因並不明顯,即使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分析,也難以給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理由。

據史書記載,東晉投入作戰的兵力只有八萬陸軍和五千水軍;前秦的部隊則分批進發,其中苻融與慕容垂率領的前鋒共有二十萬人,苻堅帶領的主力則有六十萬步兵和二十七萬騎兵,總計超過一百萬人。即使後續部隊跟進緩慢,但據《九家舊晉書》的記載,在淝水之戰前夕,苻堅至少有五十萬的兵力在北岸,差距依然懸殊。在交戰時,晉人犯了兵家大忌,主動涉水去擊敵。苻堅與苻融根據《孫子兵法·行軍篇》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

”的原則,主動讓晉兵過來,正當秦兵準備“擊其半渡”的時候,卻因自亂陣腳,三軍潰敗,導致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皇帝所坐的雲母車也被晉軍繳獲。戰爭結束後,前秦迅速瓦解,過了兩年苻堅便被部下殺死,不可一世的前秦帝國退出了 歷史 舞臺,統一宣告失敗。

耐人尋味的是,苻堅發起這場戰爭的理由其實是非常充分的,在與部下的爭論中,他也毫不理屈,而且能駁得對方啞口無言,但他終究還是敗了,因此淝水之戰似乎是無解的。

公元375年,前秦宰相王猛病危,臨終前他告誡苻堅說:“善始者不必善終,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

願勿以晉為圖

”。認為前秦的心腹大患是鮮卑與西羌,而不是退守江南的東晉,勸苻堅不要對東晉用兵。

這自然是不能說服苻堅的,當時前秦已盡滅北方諸國,並且奪取了川蜀地區,東晉被壓縮在長江中下游。因此,在王猛死後,苻堅痛哭說:“天不欲使吾

平壹

六合

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這句話說明苻堅的志向在於“平壹六合”、一統天下,往後如果不對東晉用兵,那還能向誰作戰呢?

出於謹慎,王猛死後苻堅沒有立即侵略東晉,過了三年他才命苻丕率十萬大軍進攻襄陽。在漫長的攻城戰中,苻堅就曾想御駕親征,把戰事擴大,結果被苻融勸阻。之後苻丕經過一年的圍攻,終於佔領襄陽、俘虜了晉朝將領

朱序

。然而東晉大將謝玄也在江淮地區成功擊退秦兵,戰事被迫結束。

攻佔襄陽意味著南進的關卡已經開啟,一統天下的夢想時刻誘惑著苻堅。兩年之後的冬天,他在長安召叢集臣,開了一個大會,討論是否應該進攻東晉。他說:“自吾承業垂三十載,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計吾士卒,可得九十七萬,吾欲自將以討之,何如?”這時秘書朱肜揣摩聖意,故意鼓吹說陛下當恭行天罰,將晉國皇帝趕到大海中去,以便一統天下,封禪泰山,建立千載功名。苻堅聽完很受用,高興地說:“是吾志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佔據絕對優勢,前秦的許多大臣卻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權翼、石越等人都反對南征,他們說東晉雖微弱,但上下團結,並無內亂,桓衝與謝安都是人傑,出征的時機尚未成熟,且晉國有長江天塹做屏障,不可輕舉妄動;苻堅則反駁說,當年吳國的孫皓也有長江為助,不照樣被西晉滅亡了麼?如今前秦百萬大軍“投鞭於將,足斷其流”,天險不足道哉。群臣又說孫皓是因為內政混亂,民心盡失,才失去了抵禦能力,“

今晉雖無德,未有大罪

”,還是應該按兵不動,等待時機。苻堅很不高興,他說:“此所謂築室道旁,無時可成”,這麼等下去將會沒完沒了,所以他解散了這次會議。

史書說:“

堅銳意取江東,寢不能旦

”,他想盡快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建立起萬世功名。為此棄眾論於不顧,認為“成大事者不謀於眾”,於是把心腹之人苻融叫到跟前,想與他拍板決定是否要南征。

苻融是苻堅的弟弟,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他對苻融說:“自古定大事者,不過一二臣而已。今眾言紛紛,徒亂人意,吾當與汝決之。”誰知苻融也反對南征,他說現在時機尚未成熟:

第一是天道不順;第二是晉國未亂;第三是秦兵疲弊

。主戰派都是好大喜功、紙上談兵、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的好事之徒,主和派則是老成穩重、忠心為國的大臣。所謂“兵,死地也”,用兵作戰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應當慎之又慎,主戰派卻整天叫囂著要打仗,好像戰爭的破壞與自己全無關係一樣,故而不可偏聽。

苻堅很不高興,他說前秦如今已掃滅群雄,正是國運的鼎盛時期,東晉微弱殘存,“豈可復留此殘寇,使長為國家之憂哉!”苻融便哭著苦諫,他認為東晉並不像代國、前燕、前涼、仇池那樣陷入內亂,實在無機可乘,前秦自己反而有著各種內部矛盾,“今勞師大舉,恐無萬全之功。”

從當時的 歷史 條件來看,苻融說的話是有道理的。東晉建國的 歷史 要遠比前秦久遠,當晉朝將領桓溫攻入關中的時候,前秦只是一個氐族小國。在經過二十年的擴張之後,前秦才拼湊成一個比東晉大的國家。東晉雖無軍事建樹,但一直很穩定。兩國這時交戰,就好比想要拿汽球去碾碎石子,難以成功。還不如像西晉一樣,在滅亡蜀國後,選擇與吳國和平共處一段時間,以便用來發展和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

對此苻堅仍不能理解,他認為前秦與東晉的差距就擺在那。對此,太子苻宏說晉軍無罪,如果出兵去打它,一旦不勝,後果一發不可收拾。苻堅則反駁說秦滅六國,難道六國之君都是因為有罪才被滅的麼?苻融又說東晉是中華正統,前秦本是夷狄,恐上天不助;苻堅反駁說劉禪也是漢室正統,不照樣被滅了麼?眾人無言以對。最後慕容垂說:“弱並於強,小並於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苻堅便決定動用君主的獨斷之權,下令南征。

在前秦統一北方的同時,東晉就已提高警惕,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北府兵,可謂防範已久。而苻堅的決策直到開戰前幾個月才定下來。在更早的時候,他還效仿古代的分封制,將氐族宗親分封到各個地方去,使其“散居方鎮,如古諸侯”,對此就有人作歌告誡說:“

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

當語

誰?

”這種分散化政治改革,為前秦的瓦解埋下了禍根。

公元383年五月,東晉將領桓衝進攻襄陽,戰火再燃。七月,苻堅下令百姓每十丁出兵一員,良家子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正式發兵百萬進攻江南。然而,當時“朝臣皆不欲堅行”,苻堅的夫人也勸他說:“

今人心不然矣

”,認為苻堅違眾用兵,難成大事,然而苻堅卻輕蔑地說:“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也。”這樣, 在全國人都因屢戰疲憊,想要修整的時候,苻堅卻為了封禪泰山的夢想而勞師動眾。因此,許多人都抱著一種心態:要麼前秦迅速滅亡東晉,結束戰爭;要麼東晉給前秦一次挫敗,以便讓這名獨斷專行的皇帝知道自己錯了,重新回到和平發展的軌道上來——他們非但無鬥志,反而有怯心,人多亦無用。

在聽聞秦兵入侵的訊息後,東晉舉國震恐。但謝安畢竟是穩重之人,他知道恐懼才是晉軍最大的敵人,所以故作沉靜,顯得胸有成竹、分撥已定,以此來穩定軍心。十月,前秦先頭部隊攻克了壽陽,苻堅立即帶領大軍進駐。東晉將領謝玄等人原打算堅守不出,與秦軍打持久戰;然而間諜朱序送來了一個關鍵情報,他說:秦軍有百萬之眾,但尚未聚集,“

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之也。

”這說明朱序已經看穿了秦國人的心態,只要挫敗其前鋒,反戰的情緒就會湧上來,出現苻堅無法控制的局面。與此同時,秦人也俘虜了晉國的將領,得到一個情報,說晉國糧草將盡,難以久支。苻堅便留主力大軍在項城,只率八千騎兵趕去馳援在前線的苻融,深入晉國境內。

十一月,劉牢之率領晉軍擊潰前秦騎兵,斬首一萬五千。苻堅看到晉軍沒有畏懦怯戰,反而主動出擊,有些擔憂地說:“此亦勁敵,何謂弱也。”之後秦晉雙方在

淝水

對峙,謝玄派人給苻融下戰書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若移陣小卻,使晉兵得渡,以決戰,不亦善乎?”前秦將領都認為堅陣以待乃是萬全之策,不應移陣而卻。然而,苻堅認為晉軍如果退守長江,則秦軍“雖百萬之眾,無所用之”,現在晉軍主動要求決戰,是求之不得的事。且秦軍擅長陸戰而晉軍擅長水戰,不如放他們入河,待敵人半渡時,再截殺之。

於是,苻堅下令秦軍後退。然而這一退卻一發不可收拾,間諜朱序的部隊在後陣中大叫:“

秦兵敗矣!

”聽到這個假訊號,秦軍方陣大亂,不聽指揮。這支未經長期訓練便投入戰鬥的部隊像烏合之眾一樣做鳥獸散,人們爭相逃命,不聽節度。苻融拍馬前去,想要阻止部隊潰逃,反而被撞下馬,戰死沙場。苻堅看到部隊失去控制,自己也被箭射中,只得單騎逃亡淮北。淝水的戰況引發連鎖反應,加上秦人本就不想打仗,導致諸軍皆潰,只有慕容垂率領的三萬兵馬得以全身而退,戰爭以晉軍獲勝而告終。

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單從個人原因來看,苻堅犯了兩個致命錯誤:第一,他

獨斷專行

,未能得眾,忽略國內厭戰、恐戰的情緒,硬要勞師動眾,故而許多將領和士兵都只是應付性作戰,戰鬥力低,且不聽指揮;第二,他

好大喜功

,不僅御駕親征,而且還身臨前線,使自己成為秦軍最大的弱點——只要擊潰皇帝所率領的先頭部隊,秦軍也就瓦解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