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高手能談談歷史上的古百越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15

在福建的東南部的海岸上,生存著一支神秘的古百越族後裔——惠安女。她們的奇裝異服吸引了國內外的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民俗專家,但她們自己都說不知道來歷,民俗專家經過研究認為是水上晝民或古百越族的分支,我希望那位知識淵博的高手能談談歷史上的古百越族?

那位高手能談談歷史上的古百越族?匿名使用者 2014-03-09

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該族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

壯侗語各族同源於古代的百越族,皆畝百越後裔。越南的儂族、岱族、寮國的佬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撞族的族源應與百越有關。

百越之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百越包括許多支系,因而號稱百越。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會稽郡在今江蘇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由此可以斷定,從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佈地區。而與上述地區相近的安徽、江西、貴姓、湖南、雲南等地也有百越分佈。由於百越各個支系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一,與中原的關係程度也一樣。由此,自秦漢以後,百越民族中,有的支系融合或同化於漢族之中,成為漢族重要的來源之一。有的支系則繼續獨立發展,形成了我國南部,西南部的壯、布依、侗、黎、傣、水、仫佬、毛南等少數民族。百越中最重要的幾個支系的發展流向大體如次:句吳,句或寫作區,均念鉤音。引支分佈於今蘇南、皖南和浙北一帶。春秋時期,句吳境內有吳國,參與春秋爭霸。于越,以會稽(今浙江紹興)為中心,今寧(波)紹(興)平、杭(州)嘉(興)湖(州)平原和金(華)衢(州)丘陵是其分佈區域。春秋戰國時期,于越境內有越國,參與列國爭霸。東甌,分佈在浙江南部甌江流域,溫州一帶是其分佈中心。閩越,分佈在今福建省,旁及今江西東部。南越,分佈在今廣東。秦末漢初,秦將趙佗在南越境內建立越國,以廣州番禺為國都,勢及今廣西地。戰國、秦、漢數百年間,句吳、于越、東甌、南越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後與中原的華廈族融合,成為東南、嶺南漢族最重要的來源。而百越中靠近西部和西南部的幾個支系,由於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差別的原因,他們沒有與華廈族融合,而按照其自身的發展分化,形成了後來的壯侗語各族。期中西甌和駒越兩支分佈在嶺南西部一雲貴高原東部邊沿的廣大範圍內。今廣西和海南兩省區全部,貴州、廣西、湖南三省區毗鄰結合部,越南北部都是西甌和駱越的分佈範圍。壯、布依、侗、黎、水、仫佬、毛南等7個世族和越南的儂、岱、高欄等民族都淵源於西甌或駱越。滇越一支,與百越各支相距最遠,分佈在雲南西南部和南部。傣族源於滇越。另外,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佬、泰、撣、阿洪姆等民族是否與我國古代百越特別是西甌、駱越、滇越支系有淵源關係,這一課題已引起國內外研究學者的極大興趣。近年來,泰國學者多次廣西半族地區尋找泰族的根。

由於壯侗語各族源於百越,有故壯侗語各族文化的底層根基是百越文化。其主要特徵有:善種植水稻;製造和使用銅鼓;住幹欄式樓房;善歌唱;語言與古百越語一脈相承;文身染齒;崇信巫鬼、尚雞卜等。直至當代,不述不少特徵仍為壯侗語各族所承襲。

秦代以前的西甌、駱越,漢代以後為但、烏滸等稱呼所取代。隋唐兩代出了僚這一稱謂。除傣族以外的壯侗族其他7個民族都是從俚、僚中分化演變而形成的。唐代,黎人之稱在海南出現並沿用至今。“俚”與“黎”同音,黎是最早從俚、僚中分化出來的族稱。廣西的俚僚,宋代分化出僮和苑灘兩個族稱,明、清分化出姆佬。解放後分別以壯、毛南、仫佬為族稱。貴州僚人,元代分化出仲家族稱,仲家人自稱布依,解放後以布依為族名。明代,貴州僚人又分化出水家族稱並沿用至今。貴州、湖南、廣西交界處的僚人,明代分化出峒(或洞)人族稱,解放後以侗為族稱。漢代時滇越,唐宋時稱黑齒、金齒、雕題、茫蠻,元、明、清、民國時稱為白衣、百夷、僰夷、擺夷。解放後以其自稱傣為族名。

那位高手能談談歷史上的古百越族?匿名使用者 2014-03-09

有人說,贛江、贛州的“贛”來自幹越的“幹”;更有人說,江西餘干縣“古稱幹越”。

還有人說,“幹越”、“于越”其實是一回事。但“于越”古時應是記為“於越”,不知有無可能記成“于越”,繼而誤寫為“幹越”。

餘干縣位於江西東北部,居信江下游,枕鄱湖之南岸。東鄰萬年縣,西接南昌市,南毗餘江縣,北連波陽縣,處南昌市、景德鎮市、鷹潭市三角區中心,史稱“百越咽喉”。全縣總面積2331平方公里,轄35個鄉鎮場,人口92萬。

餘干,古稱幹越,秦始(公元前221年)置縣,迄今有2200多年。境內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繁多。東山嶺風景區、李梅白雲峰、鄱陽湖風景區和康郎山古戰場,都有旖旎的自然景觀和美麗的動人傳說。東山嶺地處縣城,襟山帶湖。素有“幹越八景”美譽。……

崖墓群: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裡的主人均古越族人。“越有百越”,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屬於幹越。他們居住幹欄式房屋,水行而山處,信奉蛇(龍)圖騰,斷髮文身,善於用舟,喜食水產。那麼,這些崖墓究竟何時形成,當時何人才能享受此種“待遇”,碩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進絕壁之中。。。

百越是指越族的種屬很多,當時分佈漢水下游以南至湘江流域一帶,甚至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即所謂“自交恥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自江以南皆稱越。”百越大的分支和分佈情況大概為:揚越,約分佈於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地區;夔越,約分佈於楚國西部的今湖北西部至四川東部地區;于越,約分佈於楚國東部的浙江沿海一帶;幹越,約分佈於長江下游的蘇南至江西一帶。另外,在福建一帶的稱閩越,廣東的稱南越,廣西的稱駱越等等。長沙當時是屬於揚越分佈的範圍。……

社 會 的 主 體——人口

社會存在的空間——自然環境

社會聯絡的紐帶——文化

但是在江蘇揚州也存在過一個幹國,蘇州有一個地名叫幹隧,謝忱的<<勾吳史新考>>說幹人戰敗之後逃往江蘇崑山一帶,不知他們屬不屬於幹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