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一個內心中正的老實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07

為什麼要做一個內心中正的老實人?易書科技 2019-02-01

選擇合適的時間圓滑一點,同樣也可以獲得別人對你的好感。其實對於這樣的問題,200多年前乾隆年間的紀曉嵐已經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覺得做人要“處事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汙而為人謙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處理具體事情時,能夠合適的把握好一定的尺度,依情況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是內心一定要誠實忠厚,做人要保持誠信。該堅持的事,應該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妥協的事,應該學會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意思,做出適當的妥協,甚至有些時候放棄自己的建議。如果一個人不管是做什麼事都發生不必要的衝突,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不但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好鬥的公雞,也覺得你情商偏低;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一點主見也沒有,只會點頭奉承,那不但會被認為生性圓滑,而且這樣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敬。

從社會交往的能力以及適應力的位置來觀察,為人選擇適當的圓滑,是一種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的體現。他們往往對所處的環境以及他人的感受有著極其敏銳的判斷,會根據當時的環境說出在當時最應該說出的話,做出在當時最應該做出的事。這種人往往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都適應得比較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到一個全新的人際環境當中。

做人要誠信,以誠信為本。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說到底還是需要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的。所以我們在處事圓滑的同時,一定要記牢:為人誠實,誠信為本。設想一下與一個不但在處事上圓滑,而且在為人上也虛偽的人長期交往,如何會讓人感覺到放心暱?這樣的人怎麼會得到真正的朋友呢?

做一個老實人,意思也就是說處事靈活而心態成熟的人;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保持適度的彈性,把話說到恰到好處,學會婉轉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際關係;重視生活中的應酬,經過一些生活以及工作的細節樹立好的人緣;與此同時也要和朋友進行真正有價值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工作中,對不同的同事採納不同的方式和策略,並且還要做到讓你的老闆賞識你喜歡你,與上級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便於更好的開展工作。面對你想要去幹的事情,既要執著,也要會懂得變通,要學會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明智地把那些和你沒有關係的事情擺脫掉。而且一定要為人善良,不可傷害到其他的人。

我們時常感嘆:“社會不公,小人當道”,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過於“剛毅”而導致的人際關係緊張,由於自己缺乏變通而導致的處事僵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去改變改變,去做一個“圓滑的老實人”呢?靈活處世,平和待人

宋初,太宗、真宗當政時,張詠曾兩次督蜀,政績顯著,深得民心,第一次督蜀離任的時候,蜀郡百姓強行攔住張詠,不讓他離開,朝中的信使沒有辦法,只得如實回覆。太宗聽了之後,於是就再次下令讓他督蜀,並且讚歎地說:“詠在蜀,我無後顧之憂了呀!”

張詠第一次去四川赴任的時候,恰好趕上了饑民暴亂,朝庭派遣王繼恩、上官正兩人領兵前來平叛。然而,兩個人一到益州,就在那個地方花天酒地的享樂起來,也不約束部下,以至兵卒到處姦淫搶掠,什麼壞事都做。張詠作為蜀郡的執政長官,對平叛的軍隊雖然沒有管理的許可權,但卻有管理當地治安的權力。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律令,凡是擾民者,一律按暴徒當場斬首。並將律令張貼各處,讓人盡知。

這一道律令剛發下來的那天,張詠的手下便捉了幾個搶掠財物計程車兵,問張詠應該怎樣處罰他們,張詠對部下說:“你只要依照命令列事就行了,不要報到我這裡,我可是什麼都不知道啊。”部下明白了他的用意。原來張詠為了不得罪王繼恩和上官正,又要維持好治安,因此才下的這道律令。王繼恩、上官正一旦計較起來,自己也好推說不知。果然,第二天王繼恩就找上門來,責問張詠說:“你的屬下有什麼權利殺死我計程車兵?”張詠虛張聲勢地說:“王將軍,這件事情我一點都不知曉,請你不要生氣,事後我一定要查清此事情!”接著張詠又說道:“聽說有些兵卒胡作非為,什麼事情都做,要是部下按律令把他們當成暴徒處治了,我也一點辦法也沒有啊!”王繼恩看到張詠一臉正氣,又不敢發作,只得不了了之。但是城內的治安卻突然的大有轉變,逐漸的好起來了。

又過了月餘,王繼恩和上官正仍然還沒有出兵的跡象。張詠想:假如向朝庭彙報這件事情,一定會得罪這兩個人,說不定事情會變得更糟糕。突然,他靈機一動,有了辦法。有一天,張詠在軍帳中設盛宴款待二人。張詠說:“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要宴請二位和諸將校嗎?我今天為二位擺下的是餞行酒啊!”王繼恩和上官正兩個人都不理解他的意思,正待相問,只見張詠卻拋開了二人,端著酒杯對帳下的軍校們說:“今天我在這裡為諸位餞行,你們蒙受國家厚恩,為國效力,在這個時候,正是大家推卸不掉的責任啊!諸位此行,隨二位將軍,當直抵寇壘,平蕩醜類。建功立勳,以報皇恩;假如在此地一直就這樣耽擱下去,勞師曠日,朝庭怪罪下來,此地還是你們的死所啊!”一番話,說的眾軍校激昂慷慨。王繼恩和上官正看到了這樣的形勢,知道他表面上是在激勵眾將士,但話的潛臺詞卻是在嚴責自己啊!二人自知理虧,也只好順勢而下,一起齊聲道:“今日蒙張蜀督相送,明日定當直搗賊窩。”第二天,便整軍出征,領兵深入,果然獲得了勝利。

暴亂是平息下來了,王繼恩和上官正捕捉了很多參加叛亂的人,押到益州之後,準備以此邀功,但張詠卻立即向朝庭提出了意見,速下赦令,使其儘快各歸其家,以彰顯皇恩浩蕩。王繼恩和上官正兩個人都十分的生氣,張詠解釋道:“昔日賊寇擄掠之際,百姓有一大部分都是被迫才肯協從的,我們把賊首殺害了,其餘的便應該以平民待之,這樣就可以安撫民心,使其各歸其家,安心種田,休養生息。正是昔日逼民為賊,今日我等還賊為民啊!還有比這更大的功勞嗎?如果殺之,則藏匿在山中的人必不敢回家,時間長了必然會再生變化。這哪能是你我所期待發生的事呢?”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把兩個人說得心服口服,直點頭稱是。

真宗即位後的成平二年,張詠出任杭州。不想這一年竟然大旱,糧食欠收。百姓多以販賣私鹽以自給,獄中已經關押了百餘人,但依然禁止不了,張詠到任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當時的狀況瞭解的一清二楚,於是就命令獄中悉數放人,寬刑而待之。同僚中有一大部分的人都不理解,責問道:“嚴以刑罰,尚不能禁,枉法縱之,豈不更甚?”張詠說:“錢塘十萬家,飢者十之八九,假如不讓他們販私鹽,把他們這一條自活之路堵死了,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即深又大矣。等到秋天收穫以後,仍以舊法治之。法者,罰也,假如百姓連活下來的道路都沒有了,罰有什麼用呢?”

有個年方十六七歲的少年,狀告其姐夫吞併其財產,其姐夫則把所有的證據都呈上來了,說這位年輕的小夥子是瞎扯的。原來,在少年還只有三歲的時候,其父得了很嚴重的病,臨終時把兒子囑託於其姐夫,並立下遺囑:死者的財產由姐夫一權掌管,等到兒子長大成人以後,將財產的三成分給兒子,七成分給其姐夫。誰知張詠看了遺囑後,立即命令讓人給他拿酒來,祭奠死者一番,隨後對被告說道:“你的岳父,是一個聰明而又知道怎樣變通的人啊。他以幼子託你,假如是以七成給兒子,兒子則早死在你的手上了。看來你岳父對你的為人非常瞭解,才不得已立此遺囑啊!但你能將他撫養成人,功不可沒。”於是,將財產的七成判與少年,三成判與其姐夫。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只要是聽說過這件事情的人,都為他的明斷所折服。

還有一件事情,也反應出了張詠處世的靈活性。寇準對於張詠來說是有知遇之恩的,因為是寇準發現他的才能並向皇上推薦的。寇準任宰相的時候,張詠在成都對左右說:“寇公,奇材也,若能再注意一點學術修養就好了。”寇準雖是一個治國的能臣,但卻為人輕狂,不太注意禮節,為此得罪了不少的人,這些人便合力排擠他,以至被貶到陝州。臨走的時候,張詠設宴來送他,最終,寇準緊握著張詠的手說:“我今日被貶,張公可有什麼話教我嗎?”張詠想毫不猶豫的就說出寇準的不足之處,又怕他不能接受,就嘆了口氣道:“寇公以後如果有時間的話,《霍光傳》不可不讀啊!”寇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取來《霍光傳》認真讀之,當讀到“不學無術”一句話的時候,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後就說:“這是張公在勸我啊!”雖然寇準知道了張詠的意思,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改正過。不久雖再次被起用,但終又被貶嶺南,客死他鄉。

張詠年輕時也是一個性急固執、剛愎自用的人,崇尚嚴厲治世的方略。有一次,手下有一小吏犯了錯誤還不願意承認,張詠一氣之下,竟然把他枷起來,當給他去枷的時候他卻不讓,還非常生氣的說:“若要想將此枷從我脖上去掉,除非砍掉我的頭!”張詠聽到這番話,就更加生氣了,真的就一刀將他的頭砍了下來。為此事他受到了嚴厲的處分。後入朝做官,曾經得高人指點:“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就是忠於皇上卻不要顯示自己比別人對皇上更效力),公不言己能(辦事要出以公心,但不要顯示出處處自己比別人強)。只有這樣去做官,才能夠上得天時,下得人和啊!”因此,這些話張詠一直都牢記在心,辦事總是在不失原則性的狀況下,靈活的處理,以平和的心態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這一點就是皇帝最賞識他的:“詠在蜀,吾無後顧之憂啊!”下得百姓的愛戴,中間又和同事之間相處的非常和善。他雖然一身正氣,卻不是嫉惡如仇,即辦好了事,也不損傷同事的利益,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對他都充滿了信任,這些是得益於他靈活處世的作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