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採茶戲是怎樣誕生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11

萍鄉採茶戲是怎樣誕生的?北京創典文化 2020-01-02

那是明代的時候,江西茶葉名揚海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紛紛來到江西採購茶葉。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一支來自湖南的茶葉商隊穿越了江西與湖南的交接,進入到江西萍鄉地區。

這支商隊進入萍鄉之後,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當地的茶農熱情地帶領他們參觀了茶園,並且組織當地能歌善舞的藝人,在吃飯的時候,為來自湖南的商人表演了極具特色的採茶燈戲。

在茶園的茶樹下,湖南商人與茶農席地而坐,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表演。

一陣音樂聲響起,16名嬌小的童伶扮成採茶女,每隊8人手持花籃魚貫而入,來到他們的面前邊唱邊舞,手中做著採摘茶葉的姿勢,口中唱道:

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

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

歌聲清脆婉轉,歡快明亮,讓人聽了之後就覺得心情愉悅。

在湖南商隊之中,有一個商人帶著的兩個僕人有一手絕活,那就是湖南花鼓。

這兩個僕人看到童伶們的表演,一時間也感覺技癢難耐,於是向主人請示了一下,拿著花鼓來到了童伶中間,加入了表演隊伍。

花鼓聲咚咚響起,僕人一邊敲打花鼓,一邊踩著鼓點載歌載舞。

童伶與僕人一同表演,雙方誰也不甘心被對方壓制,於是紛紛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打敗對方。

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兩個表演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童伶與僕人配合的十分順暢,就彷彿彼此之間排練過很長時間一樣。

商人與茶農同時發現了這種情況,他們發現加入了湖南花鼓成分的萍鄉採茶燈戲更加活潑歡快,比之前的採茶燈戲要增色不少。

於是茶農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讓表演採茶燈戲的童伶與商人帶來的會湖南花鼓的僕人互相學習,一起豐富採茶燈戲。

茶農的想法得到了湖南商人的贊成,畢竟湖南人相比一時新鮮的採茶燈戲更喜愛來自家鄉的花鼓戲多一些。如果能讓採茶燈戲與花鼓戲結合在一起,那麼就算來到了萍鄉,也能欣賞到家鄉的戲曲,那也是一種享受。

最後,商人帶著茶葉滿載而歸,他的僕人留在了萍鄉地區,與茶農的表演隊互相學習。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萍鄉採茶燈戲中漸漸加入了湖南花鼓的味道,形成了具有湘贛特色的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是產生、流行於江西萍鄉與江西、湖南交界地區的一種載歌載舞、鄉土風味濃郁的地方戲曲。曾被譽為“江西的評彈”、“一朵絢麗多姿的山茶花”。

1895年,安源煤礦開採,湖南花鼓戲傳到萍鄉,給萍鄉採茶戲的影響很大。《吳燕花》、《武功山英雄傳》、《萍瀏醴大起義》等劇目或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取材於近代革命歷史。曲調分花鼓調、燈綵詞調、歌腔、民歌小調兩種。

採茶戲內容貼近廣大勞動群眾生活,它人物少,佈景簡單,與其他戲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於山區流行。

所以,自採茶戲在江西誕生後,很快傳遍與之相鄰的閩、粵、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區,競相傳演,蔚然成風,成為客家人最喜愛的戲曲形式之一。

萍鄉採茶戲在明代是自演自娛的,屬於“自樂班”時代,是受到社會上的尊敬的。因為當時演出《九龍山摘茶》這類燈戲,內容大都是歡慶昇平的,如戲中的擺字燈,就有“天下太平”的擺字表演。

到了演雜套戲的三角班時代,由於劇目的內容,大都是以男女愛情為題材,而表達愛情的觀點與方式。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還以喜劇的方式,從反面對社會的現實生活進行諷刺、揭露、批判,如《大勸夫》、《滿妹賀喜》等。

萍鄉採茶戲歌唱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橫生。尤其客家鄉音演唱,抑揚頓挫,輕清柔緩,弦琶琮錚,十分悅耳。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發展,曲調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被後人稱為“江西的評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