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何滅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7-12

齊國為何滅亡 最後一塊錢 18級 2010-11-18 回答

你好

公元前221年,在秦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戰略攻勢下,在五國相繼被秦滅亡之後,初為春秋五霸之首,繼為戰國七雄之冠,立國長達845年的東方大國——齊國滅亡了。齊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訓是慘痛的。雖然以我們今天的歷史觀點事看,統一是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齊國曾一度稱“東帝”,與秦分庭抗禮,政治經濟文化在列國中均佔優勢,是有條件統一全國的。蘇軾在《六國論》中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時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齊國不是因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五國既滅,齊亦不免矣。”事災上也確實如他所說。

一、齊國衰亡的過程

齊國自太公封齊立國以來,尊賢上功發展經濟,便利農桑漁鹽,建立國本,後經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後,威王、宣王勵精圖治,再振大國雄風,在戰國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說齊宣王“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為了完成這一歷史重任,齊宣王進一步擴大了稷下學宮,經常躬聽有識之士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廣泛招賢納士,選賢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驚人的膽略伐魏,破燕,合縱抗秦,聯合韓、魏以攻楚,齊國的王業得到快速發展。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為齊國閔王。閔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餘烈,以兼併諸侯,統一天下為追求,以兼聽廣納,勵精圖治為要務,故齊國保持了強於天下的地位。他扶韓製楚,攻燕滅宋,合縱抗秦,使當時透過商鞅變法而崛起的強秦閉關多年“不敢窺兵于山東”。《史記·田完敬仲世家》記載:齊閔王三十六年,秦國派使者魏冉到齊國,傳秦王旨意,尊齊閔王為“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的齊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大,齊閔王正猶豫不決,恰好這時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見到齊閔王。齊閔王就問他:“好啊,先生來了,我正有一個問題問您呢?秦國派魏冉讓我稱帝,您以為這事如何?”蘇代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請求,但不要準備真的稱帝。為什麼呢?秦國稱帝,天下會很安在地接受,大王如果稱帝,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況且讓出帝號,以博取好的名聲,有好處沒有壞處。秦昭王稱帝,天下人厭惡他,大王您不稱帝,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是大的好處。試想天下兩帝,大王以為各國尊齊呢還是尊秦呢?閔王說:“尊秦”。蘇代又說:“如果大王放棄帝號,天下人愛齊呢,還是愛秦呢?”“閔王說:“當然是愛齊而憎秦了。”蘇代又說:“兩帝立約伐趙與伐桀宋,哪一個更有利?”閔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蘇代又說:“與秦共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放棄帝號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有好處,所以我勸大王放棄帝號來收取天下的信任。願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在蘇代的分析勸說下,齊閔王放棄了“東帝”稱號。當時如果閔王能夠沿此思路繼續發揚威王、宣王遺風,積極進取,兼聽廣納,勵精圖治,保持好與五國的關係,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是有望得以實現的。

然而晚年的齊閔王,驕暴、好色、好樂、窮兵黷武,不聽諫言。《鹽鐵論·論儒》說他:“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 《戰國策·齊策六》則記載了齊閔王不聽諫言而殺死諫臣的事情:“齊負郭之民有孤者,正議閔王,斬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可見,威、宣時代所形成的懸賞納諫、尊士貴士的良好政風,被閔王破壞殆盡。

晚年的齊閔王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國家破敗而百姓不堪。《大事記》雲:“齊之伐宋也,蘇代實啟之。秦之救宋也,蘇代復止之。代為燕反間,驕其君,勞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說燕曰:‘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餘兵五千乘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之慾得也,其民力竭也’。”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齊閔王因誅士拒諫,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國說客蘇代的陰謀離間之下,中計敗國,使齊國國弊民竭,而這一切的結果,也導致了齊閔王自己的鼓裡殺身之禍,拉開齊國衰亡史的序幕。

齊閔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攻齊,敗齊師於濟西。閔王逃到衛國,衛國國君很客氣地收留他,但閔王仍然以“東帝”自居,擺架子。衛國人也就不再優待閔王,於是他再逃鄒國、魯國,兩國都不收留他;最後逃到莒,終於被楚將淖齒殺死於鼓裡。樂毅大軍長驅直入臨淄,將泱泱大國之都六七百年來所積蓄的財寶珠玉劫掠一空,攻佔齊國七十餘城。戰亂之中,閔王的兒子法章化裝成僕人躲進莒太史敫家中,與太史敫的女兒私訂終身。戰亂過去,莒地和齊國逃亡的大臣們商議立新君,到處尋找閔王的兒子,法章於是自己承認了是閔王之子,眾臣於是共立法章為齊襄王。襄王即位後,即封太史敫女為王后,王后生建。

襄王於公元前265年卒,其子建立為最後一代齊王,史稱齊王建。齊王建懦弱無能,胸無大志,一切國家大事悉決於君王后,君王后聽政掌權,慎微謹小,勉強維持局面,《戰國策·齊策》:“君王后事秦謹,與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餘年不受兵。”鮑彪在註釋中說:“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而齊國也樂得暫時安寧,因此齊國事秦謹慎,這只是沒有明白秦國的計策而矣。”至於說齊“與諸侯信”恐怕未必然是這樣。《史記》說秦國當時日夜攻打三晉,燕、楚、五國各自相救,因此齊國四十餘年不受兵燹之災,這倒是實情。如果齊國真與諸侯信,怎麼能不助五國呢?

秦國採取遠交近攻政策,先攻韓魏。秦相範睢對秦王說:“我們說齊國的君王后素稱賢能,我要試探她一下。”於是命令使臣帶了玉連環給齊國,並且說如果有人能解開此至連環,秦王願意甘拜下風。君王后知道秦王是在試探她,使拿了金錘在手,照玉連環一錘打去,玉連環頓時斷碎。君王后對秦使者說:“回去告訴秦王,老婦已把玉連環解開了。”範睢知齊君王后也是女中豪傑,於是與齊國結盟。

齊君王后死,王建更是沒了主心骨,聽任貪財好色,昏庸糊塗的相國後勝擺佈。後勝是君王后的弟弟,由於君王后的威望和影響,齊王建對後勝過分地依賴,可謂言聽計從。秦國看到了齊國的這種局面,派人行反間之計,用大量金帛賄賂後勝,後勝接受賄賂,秘密與秦國往,派使者入秦,後來再讓這使者誇說秦國如何強大,多麼願意接待齊王去訪問。後勝常常為秦國侵滅各國開脫,當時秦大將王賁攻魏,魏王假派人與齊結好,共抗強秦。但後勝由於受了秦國賄賂,於是勸齊王建:不要答應與魏的聯合,不要惹惱了秦國,以免引火燒身。膽小怕事的齊王建聽信後勝的話,果然沒有答應魏國的請求。王賁很快消滅了魏國,立為三川郡。

齊國為何滅亡 我要看海 10級 2010-11-27 回答

昏君、奸臣和太后干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