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代的兩淮都轉運使司到底是什麼衙門?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08-20

明朝時代的兩淮都轉運使司到底是什麼衙門?戴蒙穆閉51 2018-01-29

話說國朝洪武年間,朝廷在兩京十三省產鹽地“次第設官”,全國設有兩淮、兩浙、長盧、山東、福建、河東等6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

明代兩淮都轉運使司設於揚州城,下轄3個分司:泰州、淮安、通州(今南通)。兩淮都轉運使司還設有儀真、淮安壩兩個批驗鹽引所,所謂批驗所是產鹽區到行鹽各區間建立的鹽引檢驗機關。

明朝時代的兩淮都轉運使司到底是什麼衙門?

國朝兩淮鹽場有30處,鹽區分司還在各處鹽場駐設鹽課司,設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兩淮都轉運使司下轄11個巡檢司:白塔河巡檢司、安東壩巡檢司、西場巡檢司、西溪巡檢司、安豐巡檢司、海安巡檢司、掘港巡檢司、石港巡檢司、廟灣巡檢司、長樂巡檢司、臨興巡檢司。巡檢司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各鹽場的社會治安,並“掌巡捕盜賊,奸宄之事”。

明代產鹽區實行劃區行引法,官運官賣,或令商買引取鹽,在指定區域販賣。

洪武元年定製,鹽每400斤為一引,後稱“大引鹽”。弘治時,改辦“小引鹽”,以200斤為一引。

話說明代運鹽行鹽都有嚴格的區域界限,淮鹽所通行區域有南直隸的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池州、淮安九府和滁、和二州,江西、湖廣兩布政司轄區,河南之河南、汝寧、南陽三府及陳州。

正統中,貴州亦食淮鹽。江南松江、蘇州、鎮江、常州諸府主要為兩浙鹽行銷區域,徐州、邳州等地則為山東鹽行銷區。

明代食鹽的生產者稱為“鹽戶”、“灶戶”,有專門戶籍,世守其業,不能隨便更改。明代鹽政有“開中法”又稱“中鹽法”,明政府為解決北方邊防軍隊糧餉問題,規定商人輸入北方邊鎮糧倉米糧若干給予相當鹽引,奈米於邊境,領鹽於內地。

明代後期,淮鹽逐步向曬鹽發展,這是淮鹽生產技術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弘治年間,山陽人、戶部尚書葉淇奏準改開中之法,實施運司納銀製度,即召集商人開中引鹽,納銀與鹽運使司,類解戶部太倉以備應用。此後,因商人只需在運司所在的地方納銀,就可中鹽。

自隋朝建都以來,揚州日漸繁華,隋煬帝在揚州樂不思蜀,最終被部將殺於江都,到大明萬曆年間繁華尤勝往日,揚州繁華的原因在於其地理位置優越性,它處在江淮平原,得京杭大運河之便,是南北水脈交匯之所。(熊召政《張居正》)

明朝時代的兩淮都轉運使司到底是什麼衙門?

運河又稱漕河,揚州臨近大海,因地利之便,百姓煮海為鹽,利潤頗豐。

大明每年的產鹽總量大約三百萬引,而揚州一府獨佔七十萬引。八大巡鹽御史衙門,首屈一指的便是開府揚州的兩淮鹽運司。

兩淮鹽運司全稱“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從春秋時期開始,食鹽就是政府壟斷的專利。到了明朝依然如此,大明設六大都轉鹽運使司,分管全國鹽務。從地位上看,轉運司和布政司、按察司平級,都是直接向朝廷負責。

“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而安豐又泰州之巨場也。商灶淵藪,鹽利甲東南之富。我國家國用所需、邊餉所賴,半出於茲。”

漕河與鹽業都是大明的經濟命脈所繫,而主管鹽業衙門設在揚州,而明朝的漕運總督府就設在離揚州不遠處的淮安。

明朝時代的兩淮都轉運使司到底是什麼衙門?

“揚一益二”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揚州繁華的寫照,斗轉星移,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揚州繁華更勝往日。

揚州的殿堂樓閣美輪美奐,以鹽業為大宗的徽商富甲天下,揚州瘦馬聞名全國,成為大明士大夫小妾的最佳來源。那個時代的揚州城都瀰漫著奢靡之風,脂粉氣太盛,是大明徽商的天堂。

【參考文獻】

1、王振忠《兩淮鹽業與明清揚州城市文化》

2、王日根、呂小琴《析明代兩淮鹽區未取曬鹽法的體制因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