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16

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murong88888888 2011-07-07

《契丹國志卷二十三•族姓原始》中說,契丹“惟耶律、蕭氏二姓也。”該文還說,契丹部族本來沒有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到了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後,開始稱王族號為“橫帳”,仍把所居住的地方“世裡”作為自己的姓。“世裡”,在上京以東二百里的一個地名,至今仍有“世裡沒裡”,用漢語翻譯過來,即耶律氏。後來又賜予皇后一族姓蕭。

《遼史•國語解》中說,耶律氏、蕭氏,是《本紀》中第一次記載太祖姓耶律氏,繼而寫到,皇后為蕭氏,可見在立國之初就有了這兩個姓了。有人說契丹的發祥地稱“世裡”,譯者又把“世裡”譯為耶律,因此皇族都以耶律為姓。有人又說,皇后哥哥的兒子名字叫蕭翰,是宣武軍節度使,他的妹妹又是皇后,因此皇后一族都把蕭當做自己的姓。

《遼史拾遺卷二十三》所記,龐元英《文昌雜錄》中說,我曾經看到樞密都承旨張誠一說,當年出使契丹,藉機問道,耶律、蕭姓是出於什麼原因啟用的。契丹人說,當年天皇王問大臣說,自古以來帝王,誰是其中最英武的?大臣們回答說,沒有超過漢高祖的了。又問,將相功臣有誰是最優秀的?大臣們回答是蕭何。天皇王因此開始姓耶律氏,翻譯過來就是姓劉邦的劉。後來,又賜給皇后一族姓蕭。歐陽少師撰寫五代史,寫道,天皇王阿保機以所居橫帳地名為姓……“二者不知孰是也”。

《遼史•后妃》中說,皇后的族系只有“乙室”和“拔裡”兩姓,世代主持契丹大事。太祖因為仰慕漢高祖劉邦,因此耶律又稱作劉姓;將乙室、拔裡比作劉邦的宰相蕭何,於是稱作蕭氏。關於《遼史•后妃》中所說的皇后系族只有“乙室”和“拔裡”兩姓,世代主持大事一說,在《遼史•營衛中•部族上》中說,唐開元天寶年間,遼始祖冊立迪輦祖裡為“阻午可汗”。阻午可汗有二十部,其中的“乙室”和“拔裡”兩部是國舅。這一記載印證了契丹之初無姓氏,而以部落所居之地為姓的說法。

但是,《舊唐書》、《新唐書》的“契丹傳”中還記載,在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曾經賜契丹李姓。而同年的《資治通鑑》則無記載。

從上面典籍記載來看,在契丹之初,本無姓氏,以部落為其姓氏。太祖,亦稱天皇王阿保機統一八部之後,因仰慕漢文化,崇拜漢高祖劉邦,以及佐其平定天下的蕭相國,便以皇族姓劉,譯為耶律氏;皇后賜姓蕭,包括大臣亦姓蕭,期望他們的所有作為都應以輔佐大契丹、大遼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契丹滅亡後,契丹族在歷史上逐漸銷聲匿跡。但是,這樣一個曾經稱霸蒙古草原、創制兩種文字、經濟發達的強大民族為何沒有給後人留下一絲痕跡呢,契丹人在亡國後又去了哪裡呢?契丹人的最終歸處。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融入到漢族、女真族、蒙古族中了。

在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文化經常被大家忽視,這就是姓名文化。這種文化不像其他文化的表現形式那樣明顯,是一種長時間逐漸衍化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的姓名文化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我國的姓名史上,中原地區的人們先有名字。隨著統一的多名族國家的發展,人們為了區分自己的所屬地區、家族等情況,開始在名字前面加上一個群體的統一標誌,於是姓氏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多是以封地為姓或以國家的名稱為姓。

契丹族的姓名發展也經歷了這個過程,他們姓氏的出現比中原晚。與中原地區不同的是,契丹族姓名還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地位與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無論是母系氏族社會,還是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契丹族的人們都是有名無姓的。契丹族傳說中的三位精明能幹的國主名為:乃呵、口咼呵、儘裡昏呵,並沒有姓氏。契丹發展史中記載的阻午可汗、鮮質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來劃分的。《契丹國志》記載:“契丹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即使在北魏、隋唐時期,契丹族已經逐步發展壯大,但仍然沒有出現姓氏。那時,人們區分不同的地區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萬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鬱羽陵部、日連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統治者,也沒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叔父述瀾,德祖國撒刺的都只有名字。契丹歸附於唐朝後,唐太宗在那裡設定松漠都督府,封窟哥為都督,賜契丹姓“李”、“孫”兩姓。李姓的契丹首領有李盡忠、李失活、李過折,孫姓的契丹部落首領有孫散曹、孫萬榮等。這時,契丹族雖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孫兩姓,且只有少數上層貴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沒有姓氏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後,契丹皇族、後族均以耶律、蕭為姓。“耶律”在漢族中就是“劉”,以“耶律”和“蕭”作為姓氏是因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貴族崇拜中原的漢高祖劉邦和賢相蕭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中層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開始使用“耶律”和“蕭”作為姓氏。契丹族的兩姓制的落後狀況一直持續到遼國滅亡。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現,東丹王耶律倍入後唐,即被賜名李慕華,後改名李贊華,他的五百名隨從也被各賜穆、罕、羅、易、蓋等漢姓。契丹族取名的方法很多,但一般都比較直接、粗俗、淺顯。遼西郡王,遼景宗之弟耶律宗政之子取名耶律驢糞。在《遼史》中,還記載了有叫耶律馬驢、耶律赤狗的的人。有按在家族中輩分排行來命名的,如耶律郭三、耶律吳九、耶律韓七、蕭楊六等。有以出生時的體重取名的,如石抹五斤、耶律八斤。有以宗教術語取名的,如耶律觀音、蕭觀音、蕭和尚、耶律佛留、耶律大悲奴等。遼國的一位公主就名為耶律觀音女。還有一類是比較儒雅的名字,一般都是契丹貴族選用的,漢族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被包含在名字裡,如耶律仁先、耶律義先、蕭德溫、蕭德良、蕭孝穆等。

遼國滅亡後,契丹成為被統治民族。雖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西遼,仍保持了耶律、蕭兩個姓氏,但在西遼被蒙古大軍滅亡後,即逐漸被當地的回鶻等土著民族同化了。由契丹人八刺黑在伊朗中部建立的起兒漫王朝,則改信伊斯蘭教,後裔姓名更是少有契丹姓痕跡。

金朝統治者為了報復遼國以前對金的欺壓,把耶律改成移刺,蕭改為石抹。《元史 食貨志》記載,移刺是牽馬的馬卒,而石抹是奴婢的意思。此外,金國統治者為了拉攏安撫契丹的上層貴族,也曾把國姓“完顏”賜予他們。此外,金國還賜予了契丹族女真姓“蒲察”。但是,契丹人對金國的賜姓大多是不滿的,把這看成是一種侮辱,因此仍有人以耶律、蕭為姓。元朝統治者為了統一中國,號召契丹人參加滅金、南宋的戰爭。契丹人因驍勇善戰而屢建戰功。許多契丹人奏請朝廷,要求復歸本姓,並被批准。故元代契丹人耶律與蕭,移刺與石抹四姓並存。在這一時期,契丹人還有改為黃、王、鄭等漢姓的。現在,雲南施甸等縣的契丹後裔就是隨蒙古大軍征戰到這裡的,先由阿姓演變成“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後改成漢姓蔣、楊、李、趙。元朝以後,契丹姓氏已經大大減少,在史書中很少出現。

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o123456789l0 推薦於2016-12-01

遼代契丹人只有耶律和蕭兩個姓氏。至金代,改耶律為“移剌”,改蕭為“石抹”。清代滿族當中的“伊拉里氏”和“舒穆魯氏”就是契丹移剌氏和石抹氏的異譯。關於契丹人姓氏的來歷,中外學者曾進行過有益的探討,發表了很多頗有見地的看法,但似乎還不能視為定論。

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walsxrz 2011-07-07

“耶律”是契丹皇族的姓,不是每個契丹人都姓這個的。

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雨林木風198811 2011-07-07

耶律是契丹的大姓,也是國姓,但是不能說契丹都姓耶律,比如中原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一樣,

契丹人一般都姓“耶律”嗎?亥安蓮h1 2011-07-07

非也。。。 耶律一般是皇族用的 就像我們唐朝一般大人物都姓李 明朝一般都姓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