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法顯大師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01

如何評價法顯大師FIKFX 2022-07-04

大師西行之前,佛教不同宗派之間因對佛經解讀不同產生了很多爭議,尤以攝論宗與地論宗之間有關法相之說的爭議突顯。玄奘大師為解惑、為求得《瑜伽師地論》,開啟了西行求法之路。

大師透過在印度的學習和譯經,不僅創立了法相宗,而且翻譯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經文,為東土佛教各個宗派的修行提供了豐富的經卷指導。同時,由於大師的奮勇精神、淵博學識,當朝皇帝開始大力支援佛教發展,佛教也在唐朝達到了高峰,我相信這與玄奘大師的貢獻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唐僧(玄奘)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自然是藉助了文學作品《西遊記》的神力;而比唐僧取經還早二百多年、行程遠於唐僧的晉僧法顯取經的事,卻很少有人知曉。唐僧取經為人們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帶回並翻譯了許多佛教經典;而法顯同樣帶回了不少佛教典籍,為後世留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描述遊歷西域、天竺的遊記《佛國記》。

玄奘取經時值29歲盛年,且有唐皇詔令(《西遊記》裡杜撰是李世民下召,實際上是偷渡),沿途國家接待迎送。而法顯以64歲高齡,邀約同道,決心西進,穿過爭戰不休的隴西高原,越過“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枯骨為標識”的大沙漠,翻過世界屋脊帕米爾山脈,爬過絕壁上的石梯和懸索;同伴們死的死,走的走,留的留,而他,以堅毅的信,執著的追求,經歷中亞、南亞次大陸等30餘國,學梵語梵文,漂洋過海,置生死與度外,13年後,隻身滿載而歸。——摘自《佛國記註釋》序言 郭鵬

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獎,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佛國記》

譯文:真誠之心所感化的威力,是沒有什麼地方達不到的;意志堅強的結果,是沒有什麼功業不能成就的。成就功業的人,難道不是由於他們忘卻、拋棄了他人所重的世俗之心,而重於他人所忘卻、拋棄的事業嗎?

我想不管是法顯西行、玄奘取經,還是鑑真東渡、孔子周遊列國,他們之所以有著堅忍不拔之志都是因為虔誠的信仰。法顯花甲之年為“弘法揚道,整肅佛律”毅然西行求法,年逾古稀踽踽獨行攜律東歸,在這期間上刀山下火海,嚐了暴雪席捲聽過驚濤駭浪,就是依仗著信仰的柺杖走下去的,其實還挺勵志也挺感人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