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薰衣,像古人一樣衣袂飄香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15

【香道】薰衣,像古人一樣衣袂飄香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07-02

衣袂飄香,是古人追求的一道“嗅覺風景”。

荀彧,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官至侍中、尚書令,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其好用濃香薰衣,所坐之處香氣三日不散,“荀令留香”的典故便出於此,後人常以之形容風流倜儻,李商隱曾有詩句雲,“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

而古代另一個“香噴噴”的美男子,當屬北宋大學士梅詢,歐陽修《歸田錄》曾記載,梅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將視事,必焚香兩爐,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開兩袖,鬱然滿室濃香。”

古時,讓香氣隨身的方法很多,像佩戴香囊、薰衣、洗衣香等,其中效果最好的當屬薰衣,如荀令君,甚至有“荀令十里香”傳世。

薰衣,也是古人講究生活質量方式的呈現,唐代元稹《白衣裳》中“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燻”,就是描寫用沉香薰衣服。

那如何薰衣呢?

宋·洪芻《香譜》中記載的方法類似,《香譜》卷下“薰香法”中說薰衣時,用香灰或銀葉隔火取香最妙。

“凡薰衣,以沸湯一大甌,置薰籠下,以所薰衣覆之,仙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然後於湯爐中,燒香餅子一枚,以灰蓋或用薄銀碟子尤妙。置香在上薰之,常仙煙得所。薰訖,疊衣,隔宿衣之,數日不散。”

那薰籠又是何物呢?

白居易在《後宮詞》中也寫提到了這一架“熏籠”:“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明代畫家陳洪綬繪的《斜倚熏籠圖》給了我們答案,圖中,華服美人獨坐,而她的衣裙之下,便是一架熏籠。

熏籠是薰衣最重要的器具,一般都是用竹編的穹形圓籠,體輕便於搬動,且周身遍佈鏤孔,透熱性強。使用時,口朝下地扣在燻爐上,衣服攤開在熏籠上以受香。

如圖中所示,薰衣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薰衣香方”中記載薰衣:

以微火燒之,以盆水納籠下,以殺火氣,不爾,必有焦氣也。

何意呢?

薰衣時在熏籠下放盆熱水,可起到潤香的效果,溼潤的水氣可減少焚燒香丸所產生的焦氣,以避免衣物沾染煙火焦氣,這樣燻出來的衣服香氣清潤,沒有煙火氣。

是不是感覺很奇妙?

上圖中,薰衣的香爐下便置有盛水的水盤,薰衣,就是利用香料在燻烤中發出的香菸,把衣服燻得帶上香味。這樣一道工序,需要特製的薰衣香丸,這種香丸必須用蜜來調和諸香,微火慢燻,讓散發的香氣一點點浸潤衣服。

除了詩詞中常見的用名貴沉香來薰衣外,古人還有各種香料專門配製的薰衣香。最早記錄在書的薰衣香方,是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六味薰衣香方”。

六味香藥分別是,沉香、麝香、蘇合香、白膠香、丁香、藿香。這六味香藥的組方與做法,奠定了後世各種薰衣香方的基本組方。

薰衣之風,在唐代宮廷中十分盛行,當時,無形的香氣甚至是宮廷女性服裝的一部分。

王建《宮詞》之一,描寫宮妃因天雨溼涼入浴、要更換秋衣,服侍宮妃的宮人在一旁殷勤地為其薰衣:

雨入珠簾滿殿涼,避風新出玉盆湯。

內人恐要秋衣著,不住熏籠換好香。

唐時,薰衣還是貴族們彰顯自己身份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宮中使用的香品,代表著皇室所專屬的氣味。

宋代,薰衣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男女都會把衣服燻的香香的。陸游就是有個薰衣的癖好的人,這點在他的詩詞中能感覺得到。

陸游在詩中經常描寫薰衣,《四月晦日小雨》:“風生團扇清無暑,衣覆熏籠潤有香”,《晨起》:“衣潤熏籠暖,燈殘漏箭長”。

宋人比較喜歡花香,調製花香味的薰衣香,是宋人合香的特色。宋人陳敬的《陳氏香譜》中,記載有模仿梅花與蘭花香味的薰衣香。

薰衣梅花香:甘松、舶上茴香、木香、龍腦各一兩,丁香半兩、麝香一錢,右件搗合粗末如常法燒燻。

唐宋時期,薰衣香都是香丸、香餅、香末,到明代時,線香開始興起並用於薰衣。

明末小說集《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中有描寫線香薰衣的情景:“秦重回到家中,把衣服洗漿得乾乾浄浄,買幾根安息香薰了又薰。”

所以,如何像古人一樣衣袂飄香?學會了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