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御花園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27

北京御花園的建築風格是什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01-02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佔地面積12000多平方米。

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紫禁城北端的後宮園林

御花園位於北京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在坤寧宮後方,始建於1420年,稱為“宮後苑”,以後歷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時的基本格局,清代時改稱為御花園。

園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樹石,都是明代遺物。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和讀書等用途。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即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御花園佔地12000多平方米。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佈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

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和鹿臺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園內主要有坤寧門、欽安殿、承光門、天一門。坤寧門位於內廷中路北端,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1535年,因坤寧門移至坤寧宮後北圍廊正中而改稱順貞門。順貞門為隨牆琉璃門3座,每座均安雙扇實榻大門,每扇門縱橫各9顆門釘。

門外為北橫街,隔街與神武門相對,門內南向正對承光門,門左右各有東西向琉璃門一座,名延和門、集福門。此3座門間以琉璃頂矮牆相連,在順貞門前圍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順貞門乃內廷通往神武門之重要通道,無故禁開。皇后赴西苑先蠶壇行祭祀禮或去往圓明園、壽皇殿等處均出入此門,皇帝有時也經此門出入。

此外,在欽安殿道場之期,隨時啟閉以供道士進出,但須嚴行稽查,不許閒人出入。明代時,若逢宮人病故,棺槨從順貞門的右側之門送出。清代後宮親族女眷曾奉旨會親於此,選秀女時也進此門。

欽安殿位於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是園中的主體建築。欽安殿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添建牆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廈。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玄武為北方神靈,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為龜蛇狀。在陰陽五行中,北方屬水,色為黑,守護紫禁城建築免遭火災。

明永樂皇帝自詡為真武大帝飛昇500歲之後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動下,宮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別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節令,皇帝都會到此拈香行禮,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消滅火災。

殿頂為重簷盝頂,殿宇基座周圍漢白玉石欄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於甬路上方形成拱門的連理柏也是宮中的奇樹之一。

欽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軸子午線上唯一的道觀,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這裡開設鬥壇和道場,皇帝親自前來拈香行禮。

欽安殿北為承光門,正中有琉璃牌樓門一座,稱承光門。門北向,門內陳設壤金銅像一對,門左右各接有短垣,高僅過人,但砌築得十分華貴,幹擺青磚下肩,土紅牆身,黃色琉璃牆頂之下,承託著一排琉璃斗拱。

牆東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樓門一座,即東為延和門,西為集福門,北為順貞門,由四座門圍成一個園林空間。成為御花園特有的一種景觀,與我國其他的古園不同,這裡的自然景如花門和假山,均被牆垣和殿庭所約束住了,呈現出了一種規正之美。

欽安殿院落的南門為天一門,是嘉靖皇帝在添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

按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北方屬水。欽安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北端,其院門名為“天一”,乃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與五行之說相應。

另外,因為嘉靖年間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欽安殿院牆和院門,並由嘉靖皇帝親為院門題名,顯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門南向,主體由青磚砌成,磨磚對縫,工藝考究。正中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門上嵌縱橫各9路銅鎏金門釘。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綠琉璃仿木結構椽、枋和斗栱。額枋彩畫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徵的旋花彩畫,為清代旋子彩畫的前身。

天一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影壁的盒子與岔角部位飾琉璃仙鶴、雲朵,做工精美。門前左右陳列銅鍍金獬豸各一,御路正中設青銅香爐一座。門內正對連理柏一棵,枝繁葉茂,蒼勁古樸。

天一門是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一方面直觀地反映出避火的願望並切實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磚淡雅的色澤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紫禁城西北角的英華門,與天一門完全一樣。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內東北部、堆秀山東側,是乾隆年間修建的,主要曾用於貯藏《四庫全書薈要》,其中摛是傳揚、鋪展的意思,“摛藻”意為弘揚文華。

該建築依牆面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闢有一小門,可通西廂房。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立於園中,空間舒廣。

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1779年之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供乾隆皇帝隨時閱覽。

摛藻堂的匾額是乾隆皇帝題寫的“摛藻抒華”4字,楹聯為:庭繞芳毯鋪生意;

座有芸編結古歡。

其中“芸編”一詞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夾入書中以防蟲蛀,故以芸編稱古書。西門外的楹聯為:左右圖書,靜中涵道妙;

春秋風月,佳處得天和。

西室內,乾隆皇帝題寫的楹聯為“宿風”,楹聯為: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