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享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24

什麼叫享福theone10112013-01-17

1、執著就是跟著念想走

360問答

。不執著就是觀照念想,但是不被其牽引著身口意業。“慈

悲心”即是“無緣大慈,同體

大悲。”,發起“慈悲

心”可以熄滅我執,

從而融入到自利利他,自

嗎市坐勝略古鐵哪

度度他的事業中去。“慈悲心”主要針對大部分的我執我慢的

燈編齊議測耐升

一種方法。度人何

布承雜止礎為往他

嘗又不是度己呢?而且,慈悲心修到最後,應該是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

。度而無所度。完全契合到普賢行

中。佛祖也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因為,在語言概念上,

總會有所偏向的。正如藥都是有偏性,有病才需要吃藥,如果沒有病則不需吃藥

仍它談醫握意及衛象

了。慈悲心正是對缺乏慈悲的人而言的,當慈悲作為一種常態

,也就沒有什麼慈悲不

洋且堅孔書邊類士另

慈悲了。正因為我慢我執太重,所以才需要做一些事情來熄

滅我慢我執,為此就

強調慈悲了。心念的起伏更多是

待紙

基於無明,基於分

別心,基於我,他等

區分,慈悲恰恰可以對治這些習塵啊。而這些無明升起,基於我執念想

的五毒習塵,對於大部分人

而言,就如同空氣的微塵一般,是視而不見,不以為

即更訴注寧

然的。學佛者對此應該有

致什哪斷缺達風坐袁厚

所瞭然。樓主不妨用心感受一下

跑織互如群載

吧。這也是末學修行

未到,自身做得也不夠,

自然也無法用語言表達

清楚這些分別的概念了。不過

,依照末學的經驗,一切都應該身體力行去修行,熏習,如此才能逐漸體會到佛陀教誨的深義。因為,理解上

的慈悲與身體力行的慈悲是

不一樣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嘗試用意識形態一味理解,也只是停

留在字面上的世智辯聰而已。一

味說食,不如自己吃一口,

證雲極卷決怎說果急立演

就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了。

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

說法。”金剛經可

眾遊或懷羅概臺打

用於破除我執,法執的。對於我慢

堅河效審計

心深重的大部分人,培養對佛菩薩的恭敬心

可以使其謙下並體認自身的五

毒。這也是為人的根本。而對於法執強烈的人,則用金剛經破除其對般若的執著。從而徹底放下。這些都是

方便說,佛陀根據不同眾

生的根性應機說法

宗個

。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是

面密陸樂得偉模天須廣了

名說法。”,對於我執

提抓餘答理進形臺

心重的人而言,不恭敬佛像,不恭敬佛經,又如何能入門呢?而正如紅雲黑日師兄所言,一些高僧的呵佛罵祖的行為是表演出來的,用意在於警醒某些學佛者的法執或者幫助其明心見性的。其對佛菩薩不可能不恭敬。

3、不同的法門對自力,他力的要求不同。淨土是非常殊勝的。唸佛其實何嘗不是自他結合的過程,如果一邊唸佛祈求阿彌陀佛、觀世音來加持,另一邊卻不好好淨化自身的業障與習塵,那也是無有是處的。落水者要想獲救,既需要有人伸出援手,也需要落水者自己伸手出來給救援者。唸佛,一方面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淨其意。學佛本來就是一個熄滅我執的過程,自然不可太過去強調“自力”了。但反過來說,懈怠、放縱也是不可以的。這些都是方便說,更關鍵還在於自己去修行與領悟,知行合一,逐漸熏習,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4、釋迦牟尼佛把自己知道的告訴世人,可惜世人卻總會去狐疑,這也是福德與因緣是否具足的表現。佛教只是不強調神,更加強調眾生平等,一切有情眾生皆具佛性。從人間佛法的角度而言,學佛者最初應該從世間法修行,從身語意熄滅各種習塵與業障,這基本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關係不大,這完全是自身業障習塵淨化的過程,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恰恰又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榜樣,有深入瞭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佛菩薩修行經歷以及在現實的各種感應事蹟的人對此非常清楚的,一方面,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是我們的師長、榜樣,另一方面,他們也能在修行過程中加持我們,幫助我們渡過修行中遇到的困難。阿彌陀佛創設的西方極樂淨土正是為了幫助修行者更好修行與成佛而發願創設的。根據末學的設想,釋迦牟尼佛與這些佛菩薩皆是為了普度眾生而示現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很多則是釋迦牟尼佛開示與教化過程中介紹給眾生認識的。也正如把良師益友介紹給我們認識一般。可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慈悲與良苦用心。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要求信眾們都皈依自己,卻告訴他們其他的皈依選擇。唸佛是為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好修行,西方極樂雖然條件盡善盡美,但是去到那裡依然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層次與智慧,而不是為了享受。末學對上帝不太瞭解,也不清楚去天堂是幹什麼。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去西方極樂或者去天堂就是去享福的,這只是一個誘導吧。正如很多人努力工作和學習是為了美好的將來的性質一般,這更多隻是一種方便說。去西方極樂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但最終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有成,自度後重新返回六道來度化眾生,或者自己建立一個極樂淨土度化眾生。這裡涉及到菩提心的問題。這裡說得也許太多了,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關於修行,末學也談談個人的一些淺薄理解: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心經有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學佛也是一個但求當下的過程,不需要太過去追求什麼,但求當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選定好法門就認真修行。弟子規所言,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心經有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學佛也是一個但求當下的過程,不需要太過去追求什麼,但求當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選定好法門就認真修行。弟子規所言,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佛陀也教導過,修行如彈琴,琴絃不宜過緊,也不宜過鬆,中道而已。佛陀也教導過,修行如彈琴,琴絃不宜過緊,也不宜過鬆,中道而已。當時這個如何恰到好處也是因人而異的。正如有些師傅強調四六時中皆一句佛號,有些則說每日十念法也可,有些師傅強調懺悔,有些師傅強調放生,施捨,有些則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觀照心念的起伏變化以及孝親尊師等等,不一而足。自己應該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定下適合自身的功課,不妨遵循“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的原則,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無外乎就是觀照自心,唸誦經典,唸佛,持咒,懺悔,熄滅五毒等,以其中一個為主,其他為輔助來修行。但是做起來會有反覆的,例如會掀起很多潛意識的壞毛病,這時應該保持菩提心,堅持普賢行,信心不要動搖,但是也不要逼得自己太急,因為我們無量劫積累的習塵非常頑固。只要沒有登上不退地,都有倒退甚至迷失的風險,為此修到最後往往會求往生極樂,這也是淨土宗的殊勝之處。但修行,從本質而言,還是修自己,雖然也祈求,但如果不從自身入手,一味祈求也不合適的,因為只有心淨,佛土才淨。心有多汙穢,眼中的世界就有多渾濁。當修行達到一定程度,一切都會如同雲煙一般,世界也會自然變得清淨起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下雨這種天氣對於某些人而言是浪漫,對於另外一些人則是煩惱,關鍵還是在於心的作用。學佛就是修心。而修心,必須從身口意入手,入手在於當下,當下觀照,持有一顆菩提心,保持身體的普賢行,進而知行合一,知行不二,習塵在此過程中得到熄滅,業障在此過程中得到熄滅。無論什麼修行法門,其原則皆在於此。這個道理即使明白,其實也是無法得到真正受用的,因為一切還是在於行,在於熏習。

末學對此特有感慨,學佛數年,進步緩慢,業障習塵深重,要走的路還漫漫修遠兮。慚愧萬分。但求能清淨一分是一分,也祈求佛菩薩加持於我,使我不行差踏錯,無論走多久,也永遠往著趨向善道趨向解脫的方向前進,使我菩提心如金剛般堅固,永不退失,使我普賢行永不懈怠,儘早明心見性,熄滅業障習塵,即身往生極樂。

以上是末學對這幾個問題的淺薄理解。還請各位師兄指教。但,這些問題確實無論怎麼說都是覺得意猶未盡,說多了又好像言不及義,說少了又意猶未盡。這實在是末學修行淺薄所致。實在慚愧萬分。這裡班門弄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是保有一份希望與同修分享心得的虔誠,希望這些淺陋的文字能獲得自利利他的功用。無論如何,末學所言的一切皆是世智辯聰,因為末學並沒有明心見性,更談不上悟道之類,就一淺薄的凡夫俗子而已。如果這些淺陋的文字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修以經典為準則,以四依法為準則,佛法無邊,末學的理解畢竟是淺薄甚至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在此也請佛菩薩與各位同修多多原諒與指正。

願同修們能功德日進!業障熄滅!身心清淨!趨向解脫!即身往生極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 2011/8/6 6:23:4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