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覺文言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05

孫覺文言文得書文化 2022-10-23

1。 李常傳 文言文翻譯

李常傳

李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年青時在廬山白石僧舍讀書。既登進士第,留下所抄書九千卷,給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調任江州判官、宣州觀察推官。發運使楊佐打算推薦他改官秩,李常推薦他的朋友劉琦,楊佐說:“世間沒有此種風氣很久了。”一起推薦他們。

熙寧初年,為秘閣校理。王安石與李常友好,以他為三司條例司檢詳官,改任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參與討論,不想青苗收取息錢,到這時,分條開列說:“三司條例司剛建立時,已導致中外議論。至於均輸、青苗法,斂散取息,附會經義,人們又大為驚駭,無異於王莽瑣碎離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後,派親信曉諭大意,李常不為此而停止。又說:“州縣散常平錢,實際上不出本錢,勒索百姓出息錢。”神宗詢問王安石,王安石請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認為這不符合諫官體制,落職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後復職,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齊二州。齊州多盜賊,論報沒有虛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盜賊,刺為兵士,使其在部下,盡知盜賊聚居的地方,全部發屋破柱,拔掉他們的基根,半年間,殺七百人,奸惡無處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元豐六年(1083),召為太常少卿,升任禮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戶部尚書,有人懷疑他缺少才幹氣度,擔心不能勝任,哲宗詢問於司馬光。司馬光說“:使用李常主管國家財政,那麼人們知道朝廷不急於徵利,聚斂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對,上書七事,叫崇廉恥,存鄉舉,別守宰,廢貪贓,審疑獄,擇儒師,修役法。當時役法差、免二科沒有決定,李常認為“:法無新舊,方便百姓的就好;論無他我,可長久的就正確。現在如果百姓都出資,那麼貧困的人難辦;如果都出力,那麼富裕的人難堪。各從其願,那麼可以長久。”於是折衷分條開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滿二百緡的人,李常請求息錢超過二百緡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讀,加龍圖閣直學士。李常論取士,請分詩賦、經義為兩科,以盡其所長。開始,黃河在小吳決口,議者打算從孫村口疏導黃河歸還舊河道,到這時,工役興起,李常說:“京東、河北飢餓睏乏,不宜疏導黃河。”詔命解除工役。諫官劉安世以吳處厚交付蔡確詩中有毀謗朝政之處,因而極力攻擊蔡確。李常上疏論以詩治罪蔡確,這不是用來敦厚風俗的辦法。劉安世一同彈劾李常,移任兵部尚書,辭謝不就職,出任鄧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陝西途中,突然去世,終年六十四歲。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會計錄》三十卷。

李常比孫覺大一歲,開始與孫覺齊名,都被呂公著賞識。他們的議論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擔任的最後官職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後只差一晚。

2。 翻譯文言文

李定字資深,揚州人。少年時求學於王安石。中進士,任為定遠尉、秀州判官。熙寧二年,經孫覺推薦,被召到京師,謁見諫官李常,李常問:“你從南方來,那裡的人們對青苗法看法怎樣?”李定答道:“百姓從中獲益匪淺,沒有不喜歡的。”李常說:“整個朝廷都正為此事爭論不休,你可千萬不要這樣說。”李定遂將此事告訴了王安石,並說:“我只知道據實情而言,沒想到在京師卻行不通。”王安石聽後非常高興,對他說:“你且等皇上召見的時候,就將整個實情都稟告皇上。”並且馬上向皇上推薦了他。宋神宗召見李定,詢問有關青苗法的事,李定據實而言,對答如流,從此對於那些說不便於實行新法的話,神宗都一概不聽了。任命李定知諫院,宰相說以前還沒有選人出任諫官的例子,遂拜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知制誥宋敏求、蘇頌、李大臨駁回制書,都被罷免了。

御史陳薦上疏說:“李定不久前做涇縣主簿時,聽說庶母仇氏死了,卻將此事隱瞞而不回家服喪。”皇上下詔給江東、淮、浙轉運使詢問情況,轉運使上奏說:“李定曾因其父年老,要求歸家侍養,沒有說是為其生母服喪。”李定自己辯解說確實不知道自己是仇氏生的,所以非常疑惑,不敢服喪,而只是以侍養父親為由解官回鄉。曾公亮認為李定應當追行服喪,王安石也極力主張這樣,改任李定為崇文殿說書。御史林旦、薛昌朝說,不宜讓不孝之人居於勸講之位,而且一併彈劾王安石,王安石要求罷免二人。李定自己也感到很不安,請求解除官職,於是以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寧八年,加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元豐初年,奉召回京拜為寶文閣待制、同知諫院,又進任知制誥,為御史中丞。彈劾蘇軾《湖州謝上表》,揭發說文中多侮慢之詞,並由此指責蘇軾自熙寧以來,所作文章,大多怨謗君父,並與鄰里之人勾結。(將蘇軾)逮捕至臺獄審問。正當全國大赦,人們對此事紛紛指責,於是只好將蘇軾貶官至黃州。李定正想將蘇軾投入監獄,然而此時已是不可能的了。有一天,在崇政殿門外,李定對同僚說:“蘇軾真是個奇才呀。”大家都不敢答應。

李定在元祐二年的時候死去,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都還是平頭布衣。

3。 歐陽修論作文

簡介: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例:《醉翁亭記》最後一句),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編輯本段]【選文】選文:頃歲(1)孫莘老(2)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3)以(4)文字問之。雲:“無它術,唯勤讀書而多為(5)之,自工(6);世人患(7)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8)人,如此少有至(9)者。疵病(10)不必待人指擿(11),多作自能見之。” 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12)尤(13)有味。[編輯本段]【註釋】字詞註釋:(1)[頃歲]近年來。(2)[孫莘老]原名孫覺(1028——1090),字莘老,高郵人。(3)[乘間]乘機,乘著間隙。(4)[以]拿。(5)[為]做,寫。(6)[自工]自然就精妙了。工,精,妙。(7)[患]毛病、弊端(在於)。(8)[過]超過。(9)[至]達到。(10)[疵病]指文章毛病。(11)[指擿(tì)]批評指正。(12)[故]所以。(13)[尤]更加,特別。(14)表順接(15)指歐陽文忠公[編輯本段]【閱讀提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論述了作文的訣竅:一是勤奮讀書,二是多動筆。今天讀來,不無啟迪。【感受】寫作的訣竅就是要勤奮。還要多練,刻苦訓練,學會尋找題材的能力,作文才能寫得更好。【啟示】想做好一件事,沒有捷徑,唯有靠自己腳踏實地。【譯文】近年來孫莘老結識歐陽修,曾經乘機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說:“沒有其它辦法,只有勤奮讀書多動筆,就會寫好。世人的弊病在於:寫作太少,又懶於讀書,每寫出一篇,就想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達到目的的人。文章缺點不需要別人指出,只要寫多了,自己能發現。”歐陽修把他寫文章的經驗告訴別人,所以(我認為)特別有意義。。

4。 【記六一語蘇軾記六一語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

註釋: (1)頃歲:昔年。

按,“頃歲”有兩義,一為“近年”,一為“昔年”;文中既稱歐陽修的諡號,則此時他已去世,“頃歲”應指昔年。(2)歐陽文忠公: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諡號。

(3)孫莘老:孫覺,字莘老。(4)乘間:乘機。

(5)工:精妙,好。(6)患:毛病,弊病。

(7)至:達到。(8)指摘:挑出毛病、錯誤,加以批評。

譯文: 昔年孫莘老結識了歐陽修,曾經乘機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直譯:拿寫文章的事向他請教)。歐陽修說:“沒有其他辦法,只有勤奮讀書多動筆,自然就會寫得好。

世人的弊病在於:文章寫得太少,又懶於讀書,而每寫出一篇,就想超過別人,這樣很少有能達到目的的。文章缺點不需要別人指出,只要寫多了,自己就能發現。”

歐陽修先生把他自己摸索的經驗告訴別人,所以特別耐人尋味。 說明: 歐陽修論述了作文的訣竅:一是勤奮讀書,二是多動筆,此外別無他法。

採納啊。

謝謝!。

5。 範百祿傳文言文及翻譯

譯文:範百祿字子功,是範鎮兄長範鍇的兒子,成都華陽人。

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3331進士及第後,又被舉薦為才識兼茂科。熙寧年間,鄧綰舉薦他擔任御史,他推辭不就任。

後來擔任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一職,又在直集賢院 *** 。熊本處理瀘州蠻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蠻人首領招架不住,請求投降,裨將賈昌言想殺了對方作為功勞,範百祿吩咐他別這樣做,對方不聽。

範百祿就過去對熊本說:“殺降將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孫。何必縱容驕兵悍將橫行境內呢?”熊本驚懼,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與徐禧處理李士寧的案件,上奏朝廷說李士寧使童婦迷惑,以致生出不軌之心,罪該萬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寧,認為他無罪。

執政者支援徐禧,貶範百祿為監宿州酒。哲宗即位後,範百祿升任中書舍人。

司馬光恢復差役法,擔心官吏受賄,想加上流配的刑罰。範百祿堅決勸他說:“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賄賂,第二天罷官,就用財賄賂別人。

如果用重典處罰,黥面赭衣之人必將堵滿道路。”司馬光醒悟(明白)說:“如果沒有你所說,我真是不瞭解(知曉)。”

這項工作於是就停下來。 改吏部侍郎。

有議者想淘汰胥吏,呂大防主張淘汰一半,百祿說:“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麼失職的人會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們,到現在缺少的職位不要補人,沒幾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呂大防不聽。都水王孝先討論回河故道的事情,呂大防心裡向著他,命令範百祿去視察。

範百祿認為東流之水高仰,但河勢卻順流而下,沒法回河。就回去上報事情的情形,並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詔書一併上呈。

呂大防仍然說:“大河東流,是中原最危險之事,現在塘濼已經壞了,界河淤泥充積,黃河將要往北改道了。”範百祿說:“塘濼有阻擋敵寇之名,卻無抵禦敵寇之實。

假如黃河向北改道,敵人就會有處於下游被水衝襲的憂慮,這對我們是有利的。先帝公開頒佈的詔書都在,為何胡亂動搖它。”

於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讀,進封翰林學士。

向皇帝進言分別邪正的方法,引導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總總,共二十多條。希望彙總這些事情來察看情形,則誰邪誰正就清楚了。

百祿憑藉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任開封府知府,勤懇為民辦事,監獄裡無關押之囚,屬下欲把牢裡空無一人之事告訴百祿。百祿說,千里方圓的京畿卻無一人入獄,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勞。

不許。數月後,又擔任翰林學士,被封為中書侍郎。

百祿說:“這是三代以來的禮數,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頌,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詩,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難道是為了一次祭祀嗎?”爭議了很久沒有決斷,直到被皇帝詢問。掛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贈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

原文:範百祿字子功,範鎮兄鍇之子也,成都華陽人。第進士,又舉才識兼茂科。

熙寧中,鄧綰舉為御史,辭不就。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

熊本治瀘蠻事,有夷酋力屈請降,裨將賈昌言欲殺以為功,百祿諭之不聽,往謂本曰:“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奈何容驕將橫境內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與徐禧治李士寧獄,奏士寧熒惑童婦,致不軌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寧,以為無罪。

執政主禧,貶百祿監宿州酒。哲宗立,遷中書舍人。

司馬光復差役法,患吏受賕,欲加流配。百祿固爭曰:“民今日執事,受謝於人,明日罷役,則以財賂人。

苟繩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將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議者欲汰胥吏,呂大防趣廢其半,百祿曰:“不可。廢半則失職者眾,不若以漸消之,自今闕吏勿補,不數歲,減斯過半矣。”

不聽。都水王孝先議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祿行視。

百祿以東流高仰,而河勢順下,不可回,即馳奏所以然之狀,且取神宗詔令勿塞故道者並上之。大防猶謂:“大河東流,中國之險限。

今塘濼既壞,界河淤淺,河且北注矣。” 百祿言:“塘濼有限寇之名,無禦寇之實。

借使河徙而北,敵始有下流之憂,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詔具在,奈何妄動搖之。”

乃止。俄兼侍讀,進翰林學士。

為帝言分別邪正之目,凡導人主以某事者為公正,某事者為奸邪,以類相反,凡二十餘條。願概斯事以觀其情,則邪正分矣。

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勤於民事獄無繫囚僚吏欲以圄空聞百祿曰千里之畿無一人之獄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許。

經數月,復為翰林學士,拜中書侍郎。祿曰:“此三代之禮,奈何復欲合祭乎?‘成命’之頌,祀天祭地,均歌此詩,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豈為一祭哉?”爭久不決,質於帝前。

薨,年六十五,贈銀青光祿大夫。出處:《宋史·範百祿傳》列傳第九十六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本文出自脫脫,阿魯圖的《宋史·範百祿傳》,《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後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作者簡介: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