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文化代表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18

西漢時期文化代表是誰?幸竹聊7000 2014-07-31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另說,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淮南小山。 漢賦四大家,標誌著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六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三篇僅存篇名。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明人輯有《楊子云集》。《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兩都賦》聞名天下。著有《班蘭臺集》。完成了《漢書》,不僅為後世同類史書奠定了規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的獨特地位。班固除給後世留下鉅著《漢書》以外,他還寫了大量的典引、詩賦、銘、頌等文章,在范曄(劉宋)寫《後漢書》時尚存41篇,現在除《後漢書》中保留的三篇外,其餘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書》中,尤其是《漢書·地理志》中。 張衡: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 揚雄(公元前53 - 18)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班固(32—92)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是東漢名儒、東漢著名學者。扶風安陵人。字孟堅。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曉大義。 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 司馬相如: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遊,著《子虛賦》。梁孝王死,相如歸蜀,路過臨邛,結識商人卓王孫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樂,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歸成都。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以賣酒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 武帝即位,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讚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當時有“千金難買相如賦”之稱。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 西漢學者、辭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揚雄,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揚雄在《法言》中還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徵聖,以儒家經書為典範。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班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之言,無所不讀。其父班彪在光武帝時官至望都長,才高學博,撰有《史記後傳》百餘篇。建武三十年(54)父逝,返里居喪,著手整理《史記後傳》,嘆其“所續前史未詳”,欲竟其業。明帝永平元年(58),開始撰寫西漢一代史書《漢書》。永平五年,被人告發私改國史,被捕下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白,書稿送至京師。因明帝閱後有讚賞之詞,得釋。召至京師校書部,派為蘭臺令史,與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圖籍,校定文書。次年,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續撰《漢書》,自此,專注精力,以著述此書為業,歷20餘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文辭淵雅,敘事詳贍,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整齊了紀傳體史書體裁。建初四年(79)參加章帝在白虎觀召集的諸儒會議,辯論六經今古文同異,以史官兼任記錄,編成《白虎通德論》(亦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勝利後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作銘辭以記漢之威德。永元四年(92)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受牽連被免官。洛陽令種竟藉機報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於獄中。善作賦。 班固的地理學成就有以下五個方面: 1。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在正史中專列《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 2。開創了政區地理志的體例。班固《漢書·地理志》的結構內容共分三部分。 3。開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僅在《漢書·地理志》中首創了政區地理志的模式,同時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4。記錄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是我國西漢的斷代史,其中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 5。儲存了寶貴的邊疆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在《地理志》、《西域列傳》等篇中記載了大量的邊疆地理資料。

Top